编者按: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育人水平,关键看教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才能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构筑育人大格局。日前,山东大学召开了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专题会议,明确了部署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工作的要求。现选取刊发部分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课程思政工作经验做法,期望广大教师从中获得启发借鉴,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增强课程育人实效。
提升课程设计理念,构建课程运行的健康“体系”
健康评估是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护理对象的健康资料,以明确其健康状况、存在的健康问题及其可能的原因,确定其护理需要,进而作出护理诊断的过程。《健康评估》是护理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搭建了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学之间的桥梁,对护生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有重要的作用。
学院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课程设计理念,突出应用、强化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将课程思政贯穿其中进行价值引领。借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坚持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从课程大纲、教学实施、随堂评教,到课程评价和修订完善,贯穿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闭环反馈,持续改进教学。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找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的健康“穴位”
自2017年学校推行课程思政以来,《健康评估》课程团队积极探索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3C”教学设计,在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构建了《健康评估》课程思政教学特色,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3C”教学设计
教学组织实施采取在BOPPPS教学模式下以学生能力发展(Competency development)为中心、案例引导(Case leading)、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反馈机制,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教学的“3C”教学设计。通过案例、问题式教学,辅以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思维导图,锻炼学生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性考核,引导创新能力培养。课堂讲授通过“雨课堂”软件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按照知识点是什么,知识点从哪里来,知识点如何应用的逻辑主线,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
拓展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激发课程育人的健康“活力”
健康评估是衔接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桥梁,是护理专业学生接触临床知识的第一课。健康评估课程为学生创设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环境,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室练习和临床见习实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同时,在不同的学习环境融入不同的课程思政元素,如课堂可以采用知识点的发展历史故事启迪学生思考,实验室和病房可以采用身边的榜样实现职业价值引领,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课堂基于基础性和衔接性的课程特点,《健康评估》课程教师团队精心打造了以病例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模式,按照先进教育理念对课程教学进行了系统综合改革,实施了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辅以小组讨论、小组作业、小组报告展示、角色扮演、思维导图、形成性评价、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及“雨课堂”软件使用等系列化改革,同时有机融合思政元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课程的挑战度,实现了课程学习的高阶性和创新性,使学生的学习水平、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让学生“学养兼修”,实现“知识-能力-素养”全面发展。
以“心脏听诊”课程教学设计为例,从听诊器的发明小故事入手,课前要求学生查阅听诊器发明的相关资料,了解听诊器的听诊原理,与学科的科学精神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勤于思考对学科发展的作用。课上小组将学习研讨过程、结论进行展示,分享小组对听诊方式发展的思考,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补充,并提出开放性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结合知识点的情境性拓展运用,进一步启发学生调研反思护理学专业人员在听诊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职业规范和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健康评估》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在全院范围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一致好评。《健康评估》课程被评为2019年省级线下一流课程项目,并且获得山东大学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获得了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技能邀请赛”中荣获三等奖。课程负责人李静获得2019年度山东大学教学优秀奖,被评为2018年度齐鲁医学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