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文献”载道,展现山大特色,传承中国文脉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20日 14:31 点击次数: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为高等学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指明了方向。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应然选择。为此,山东大学研究生院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的理念,启动“研究生课程思政”专项计划,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通过六大类课程思政立项探索,在课堂教学、专业建设、实践环节等各方面,全面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为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研究生院和学校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研·课程思政”系列报道,选取有关单位在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深入思考、特色做法、典型案例,予以发布,以资借鉴,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奠定坚实基础。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期间,指出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山东大学文化引领战略实施纲要》也强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提升大学文化自觉,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入落实。”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学”就是文献学。《文献学》作为中文系研究生必修课课程,在教学形式上体现为理论、文本、图像的三位一体,即充分利用《文献学》课程内容与文化自信的结合点,注重体现“山大”特色,着力提升研究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积极培养研究生开阔的人文精神格局,切实践行山东大学“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努力实现“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这就要求《文献学》的教学不仅要重视研究生学业的基础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经典的方法和能力,更要追求“气有浩然”精神旨趣的回归。

凸显山大特色,积极培育“山大学派”新生力量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文献学》作为研究生必修课程,不仅是山东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中文系研究生走上学术之路的必然要求。“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文献学》是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使不同专业研究生具备自觉的“文献意识”“目录意识”和“版本意识”。“文献意识”,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原典的精读,同时要具备搜集文献、甄别文献的基本本领;“目录意识”旨在让学生具备学术史意识,掌握把握问题和学术源流的能力,产生“问题意识”;“版本意识”指的是要充分了解所学专业哪些书可以读,哪些书的版本是善本,这是专业研究的基础。总的来讲,文献是根基,目录是指南,版本是基石,校勘是手段,而人文精神是最终归宿。

本课程在教学上使用杜泽逊教授所撰《文献学概要》,该教材200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后每年重印,是目前比较通行的文献学教材,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同时,辅以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等辅助读本。《文献学概要》是山东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在教材方面的优秀成果,充分体现了山东大学在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科研方面的优势所在。

山东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推进“人文社科振兴计划”,弘扬“文史见长”传统,培育“山大学派”。“山大学派”以树立儒学研究的中国风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儒学研究为根本宗旨,旨在担当世界儒学的领航者,捍卫中国儒学研究作为世界儒学“塔尖”的地位。而传承“山大学派”最重要的是要注重文献根基。在《文献学》的教学中尤其应重视这一点,使学生在深入研读《文献学概要》的基础上,配合经典研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感受“山大学派”的深厚根基。“山大学派”的打造,不仅仅要立足于培育校内研究人员,更要体现在具有研究色彩的研究生教学中,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山大学派”的建设中。

突出学科特点,努力呈现中华文脉传承有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文献学》课程思政积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新学期以来,面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文献学》课程教学不仅重点关注传统文献学,而且将不同专业的“文献学”研究穿插在教学中,注重提升研究生的“文献意识”,关注学科新材料,突出学科新特点。在不同的文献讲授中,注重夯实学生文献根基,使学生在中国传统与现代文献中寻找中国精神,涵养家国情怀。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古代文本穿越时空,演变情况至为复杂,经典文本的形成和定型亦原因各异。本课程通过具体的校勘实践,使学生了解经典文本的形成、演变情况,感知传统经典文本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经典文本的认识,并掌握基本的校勘方法,进而提高版本鉴别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学术研究服务。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与时代价值。

《文献学》课程“文献载体”章节“简册”部分“九九乘法表

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追求。《文献学》课程在古代典籍载体、装帧方式等方面与中华文化的传承直接相关。古代典籍的载体多种多样,有时用文字描述不能充分呈现载体的特点,反而显得苍白无力。本课程在讲授过程中,通过展现不同的文献载体实物,使学生在直观上感受中华文化的传承有序,引导研究生结合时代要求,集成创新,这是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结合实物和文本,可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借助传统经典阐发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凸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主体性。如“九九乘法表”,里耶秦简改写了世界数学发展史,西方最早的乘法口诀表是在1600年前发现的,里耶秦简乘法口诀表比西方早了600多年,中华文明的先进性再一次得到有力证明。

强化立德树人,坚持培养本土意识人文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文献学》课程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山东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育人要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以文献为载体,因材施教,努力讲清楚中国经典文献的来龙去脉。认识文献学,学习文献学,理解文献学,不仅可以大大提升研究生理解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且可以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文献学》的教学要落实到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上,我们要传承民族文化,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研究生创造创新活力,培养“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在《文献学》课程教学上,我们努力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微观上,作为中文系研究生要掌握可靠的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细节方面的来龙去脉。

从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来讲,《文献学》主要依靠学科特点,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结合历史典籍传播和文献学家历史故事,传播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如在文献载体章节,从“文字”、“器物”、“礼俗”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结合山东大学抗疫医疗先进典型事迹,引导学生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内容非常丰富复杂,在全球文明进程中保留了民族性和独特性。正如金开诚先生所言,概括来说,主要是天人统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等方面的思想。天人统一是处理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古人非常重视“顺应天时”,并在官职、时令、经济、民俗等方面,设立了一系列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制度或措施,客观上起到了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作用,充分呈现了中华民族以尊重自然为核心的精神内核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和中庸是处理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共生共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文献学》课程通过个案举例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个人发展要同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胸怀国家,不断砥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相关文章:

经济学院多层面探索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融合路径——经济学科研究生育人新机制


【供稿单位:研究生院 研工部 文化传播学院    作者:朱新林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国千卉 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