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为开拓本硕学生学科视野,促进方言课程理论与田野调研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与调研能力,了解山东地方方言发展现状及差异,文学院于7月3日至8日组织开展了暑期实践课程“语言与文化田野调查”实践活动。本次活动由岳立静教授、张燕芬副教授带队,文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外语学院等学院本硕各年级22名同学参加活动。
本次调查活动既是本科生语言调查第一次暑期实践课程,也是研究生实验与田野调查课,同时还是山东大学教改项目“以语言实践为抓手,探索构建基础教学向创新能力培养转化的学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尝试。1963年由钱曾怡先生带队的山东大学中文系社会实践方言调查小组曾全面调查过烟台方言,小组调查成果《烟台方言报告》后来正式出版。这次再次选择烟台作为调查点,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了解胶东方言复杂的声母系统,另一方面是重走前辈调查之路,考察方言的发展演变。
为了能够顺利开展此次田野调查实践活动,同学们经过了近两个月的国际音标读音、听音训练,并以上海话为样本进行了初步的记音练习。出发前小组召开了线上动员会,明确了调查地点,布置了调查任务,并与方言发音人取得联系。
调研期间,调研组实行日间同步记音、晚间整理交流的学习模式,确保高效准确地完成繁重的方言记音任务。此次调研,调研组完成了包括烟台市芝罘区方言发展现状以及多位发音人社会背景和方言差异的考察,着重调查了烟台市芝罘区方言的音系、一千单字、音变等方言语音内容,并完成了部分方言词汇和语法的调研任务。针对方言记音的疑难重点,师生共同学习和讨论,并多次与发音人深入交流,精准调查了烟台方言的声韵调特征。晚上的交流活动中,本硕学生通过学习互助,拓宽思维,系统化整理当日调研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并就调研和学习难点与老师进行探讨和交流。此外,调查小组师生还对当地的建筑、渔业和花饽饽面点文化等进行了相关考察,从多个角度认识烟台的地方民俗文化。
方言作为地方的实际运用语言,是鲜活的当代史,反映了大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日常思考,体现了社会发展与地方文化的交互关系。然而,近些年年轻人掌握方言的比例大大降低,因此,方言研究既重要又迫切。本次语言与文化田野调查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实践机会和平台,同学们对烟台方言近60年来发展变化的复杂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切实开拓了学科视野,培养了问题意识,提升了实践与调研能力。
调研组后续将进一步服务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发展战略,发挥学科支撑优势,着眼方言调研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创新性开展语言文化一体化的方言调研实践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和山东省的语言保护工作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