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新闻传播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月”系列学术讲座顺利收官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24日 10:37 点击次数:

[本站讯]自5月28日以来,新闻传播学院主办了“2024年国际学术交流月”系列学术讲座,历时一个半月。讲座邀请12位高校教授、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

第一讲:社交媒体与社会——欧美语境下的几个关键议题

美国纽约州玛利斯特学院传播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纪玘昊阐释了“社交媒体”的定义,与社会性概念下的“社交媒体”定义进行差异比较,并举例探讨其内涵。通过展示社交媒体平台的演变过程,他介绍了欧美语境下社交媒体平台与社会问题互动的三个维度;结合具体实验与案例,探讨了社交媒体作为大平台及满足用户需求的工具的几类关键问题,并指出社交媒体既不是消极的,也不是积极的,呼吁对社交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更新颖、更细致地讨论。

第二讲:科学传播的有效策略:应对公众争议与提升参与度

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系副教授袁姝培从科普与科学传播的概念和目标出发,深入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她指出,科普的长期目标在于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而科学传播则更侧重于科学研究经费、对科学支持度、人才吸引和个人科学决断等方面。她提出了科学传播的六大短期目的:知识、兴趣、信任、危机意识和行动等,深入探讨了“攻击型科学传播”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实验成果。她详细介绍了攻击型传播对受众信息质量感知、话题态度、话题行为执行度、话题分享欲等的影响,分析了影响攻击型科学传播效果的诸多因素。

第三讲:国际视野中传播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讲座教授魏然围绕传播学中既有传统理论的局限性、当前国际学术界的最新理论与范式和AI时代下未来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他从历史纵向的视角介绍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传播含义,并就国际传播研究中的新理论与新范式进行了细致介绍;他从数字社会中的信息失序现象出发剖析了传播学研究中的交叉性研究课题和AI智能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他指出,提升基础理论和跨学科理论的知识储备、提升沟通表达能力和中英文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多学习和使用新传播科技是提升新闻传播学学生的必备专业基础,要将研究兴趣点和学界前沿进行结合,以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学术之路。

第四讲:融媒体时代青春片的类型融合:视听风格与跨时空想象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语言文学文化系副教授肖樱梳理了青春片的发展历程,从第六代导演关注底层边缘小人物、具有半自传体色彩的先锋新锐电影,到消费语境及网络媒介下双重建构的21世纪青春热潮,青春片实现了怀旧色彩的归依。她指出,经过当前中国社会的不断转型,当前青春片已进入3.0时代,她深入分析了当前青春片的类型策略、情感表达与发展流变,将青春片的叙事模式、场景建构、快感机制、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总结,强调当前中国青春片在数字时代中所具有的微景观、媒介间性、参与对话、跨媒介叙事等特点。她认为青春片配乐复制青春、穿越时空、复归现实等怀旧机制形塑功能,并形成元话语与元叙境,推动表达一种独特的中国式青春景观。

第五讲: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电影国际化的叙事策略

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副教授陈晓雯以自己在英国的真实经历切入,提出了“民间电影外交”的概念,进而展开叙述如何将可持续发展主题用于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化的策略。她提出,环保类企业宣传片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方式,企业可以用影片推广自己为可持续发展作出的贡献,比如伊利的获奖影片《Sustained Passion, Shared Health》等。

第六讲:疫苗犹豫与健康传播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韩纲介绍了“疫苗犹豫”现象形成因素的相关研究模型,总结了影响人们对待疫苗态度的因素。他认为,“疫苗犹豫”并非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其中,社交媒体在“疫苗犹豫”现象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深入剖析了社交媒体上的疫苗信息如何降低公众疫苗接种的意愿,并从内容特征、信息表现特征、信息使用者个体等方面对社交媒体为健康传播带来的挑战进行分析探讨。

第七讲:媒体与多样性:交叉视角下的全球网络化秩序

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公共传播学院教授Srivi围绕身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展开叙述,她强调身份认同是多维度的,并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她通过分享个人经历和丰富的案例,介绍了身份认同的流动性以及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交环境中的表现特征。同时,她以互动的方式邀请在场师生共同参与身份映射练习,鼓励大家通过绘制图表来探索和理解自己身份的多个维度;以交叉的视角探讨了社交媒体和其他新媒体在塑造身份和促进多样性方面的潜力和挑战。她指出,尽管社交媒体可能导致信息泡沫,但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接触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来增进对身份多样性的理解与尊重。

第八讲:对话式沟通在战略沟通管理中的应用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传媒学院教授Sung-Un Yang介绍了对话式公关研究的概念与起源,以及在数字社交媒体时代,发展双向对称公关管理对组织信誉等的重要性。他深入讲解了如何通过博客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对话式公关,从而增强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他特别列举了三个博客中介的公关关键方面:叙事结构特征的显著性、对话自我(Dialogic Self)的表现特点,以及博客作为信息源的可信度。他强调,在日益拥挤的数字环境中,精心构建的故事叙述——特别是能够激发情感参与的叙述——对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至关重要。

第九讲:如何发表多学科交叉研究

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教授Jim Petrick介绍了“何为值得研究的领域”,他从重要性与相关性两点展开,分析了2010年与2023年同样选题下研究取向的转变,特别提及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多种媒介技术的影响。他强调,研究者只有尽可能理解多种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吸收,才能真正确定研究问题。他从“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与总结”等论文的五个组成部分进行讲解,着重强调“清晰阐述研究问题”“构建一个细节化的故事讲述研究过程”“简明呈现研究结果”“从实践、理论及方法论层次讨论研究意义”等要点的重要性,提供了论文撰写的建议,包括深入了解期刊的提交规范、语法错误及避免过度使用同义词典等。

第十讲:新闻业的推进

美国罗格斯大学新闻与媒体研究系教授John V.Pavlik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John V.Pavlik教授深入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推进新闻业的发展,并对AI技术在新闻内容创作、工作方式、行业结构以及与公众关系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的应用,已经使得新闻报道越来越自动化,包括但不限于文本、音频、视频和静态图像的生成。同时,生成式AI技术不仅能够辅助新闻收集和报告总结,还在新闻编辑室和媒体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数字资产管理和内容获取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

第十一讲:媒体信任(危机):犬儒主义与怀疑主义的辨析

以色列海法大学传播系教授Yariv Tsfati提出了媒体信任在新闻行业的重要性。通过引用《纽约时报》和BBC等媒体机构的相关案例,他指出,媒体机构必须坚守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以赢得公众信任。Yariv Tsfati教授深入探讨了媒体信任与公众怀疑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他展示了媒体信任度与曝光度之间的弱关联,体现出犬儒主义和怀疑主义在新闻消费行为中的不同影响。他强调了媒体透明度以及培养公众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他认为媒体应提高报道质量、加强事实核查并增强透明度,以便公众能够更好地评估媒体报道的可靠性。

第十二讲:巴别塔: 翻译、帝国与人工智能

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Carlos Rojas介绍了发表的小说:董启章的《后人间喜剧》《香港字:迟到一百五十年的情书》、阎连科的《中国故事》、洛以军的《大疫》及R.F.Kuang所著Babel or the Necessity of Violence: An Arcane History of the Oxford Translator’s Revolution通过对跨语言、地域和文化的作家作品的细致赏析,Carlos Rojas生动地论述了翻译、语言与人工智能的交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以放眼全球、根在中国的独特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文本解读方式。

“国际学术交流月”为新闻传播学院国际化特色品牌项目,该项目自2018年开始举办,每年6月至7月学院邀请境外高校学者开展系列国际前沿讲座。学院将以“国际学术交流月”为契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与文化视野,创造与世界各地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努力开创国际战略发展新格局,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新传力量。


【供稿单位:新闻学院    作者:杨华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陈婉燕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