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聚焦 > 正文

浙江大学盛晓明教授在哲社学院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1年10月20日 10:22 点击次数:

  [本站讯]10月17日晚,哲社学院庆祝建校11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第十八场开讲。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盛晓明教授作了题为《知识的命运——大科学的哲学反思》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哲社学院李章印教授主持,哲社学院及其他学院的部分师生聆听报告。
  盛晓明教授首先从知识的概念讲起,谈到了历史上对真知(episteme)与意见(doxa)的区分,对赖尔和哈金等人代表性的理论作了简要介绍,指出科学、技术、工程是无法截然分开的,techno-science这个词的使用也体现了科学-技术-工程的一体化特点。对科学两种不同的理解:作为单数的science和作为复数的sciences,前者强调科学作为一种独特范式的狭义的理解,而后者更强调多元化的理解,认为从希腊开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科学,各个时期的科学都有一种典范学科,也有其抵制和超越的对象。盛晓明教授认为对科学的理解不应是刚性的,其概念是不断演化的。对于学院科学的兴起,从学术文化的职业化(科学家的出现)、学科制度的建立、研究型大学的产生、原型科学及其规范的确立作了介绍。
  对于后学院科学,盛晓明教授重点介绍了大科学和产业科学,认为这是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大科学的特点是规模大、投入高、跨学科、组织复杂、有政策与规划的参与等。由于财政资助的瓶颈以及学科内部问题枯竭科学的发展转向产业科学,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生产出现了新的模式(模式Ⅱ),相对于之前的以学术兴趣为主导,相对封闭自治的模式(模式Ⅰ)来说,新模式是以社会问题与利益主导、跨学科的语境、强调开放性与社会责任。对于科学工作者,这两种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且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很难简单地判定孰优孰劣。然而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模式Ⅱ显然已成为主流,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在没有规范指引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指认为“坏科学”:“赝品科学”“企业化科学”“盲目科学”“肮脏科学”。
  对于这些问题,盛晓明教授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过去占主流的英美科学哲学研究(如实在论、维也纳学派、社会建构论等)主要是遵循康德传统,而这种研究思路存在种种缺陷。而在黑格尔-马克思的传统下,即在本体-历史的视野下看待科学则会更关注本体实践,不仅仅强调是认知,这能较好地实现从旁观者的知识模式向介入者的知识模式的转变,因而更加接近大科学和产业科学的本来面目,这种研究进路或许可以对解决上述的问题提供更好的对策。最后,盛晓明教授简要介绍了“实践的mangle模型”理论,以mangle(塑造器)为隐喻来说明科学的进化模型。
  在精彩的报告之后,盛晓明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积极互动,就报告中涉及的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盛晓明教授幽默、温润的讲授风格和深厚的学养给在座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盛晓明,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理事等职。近年来,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学研究》《浙江学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著有《自我与超越》《话语规则与知识基础――语用学维度》,译著《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科学技术论手册》等。主持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9),由其领衔的“当代科技哲学”荣获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文/孙慧中 孙保学 图/王波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凯峰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