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连续二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让中国成为一个区域性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国,中国崛起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是基于对国内现状和国际形势的客观理性分析,是基于对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深远考虑,也是基于对人类历史上和平文化智慧的汲取。10月29日,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任剑涛教授做客“齐鲁大讲坛”,主讲“中国和平崛起与世界格局的变化”,就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背景、国内外对中国崛起的复杂认知、崛起的中国如何让处理国际国内关系等焦点问题进行全面解读。讲座结束后,任剑涛教授接受山东大学新闻网——“山大视点”网站学生记者的采访,就世界格局与中国、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人才培养等谈了自己的观点。
“用崛起的大国心态筹划大国的未来”
“我们要以世界眼光看待中国问题,要从世界格局的变化中盯住世界发展的前沿经验来处理中国问题。”在谈到当今的世界格局与中国的关系时,任剑涛教授如是说。
中国的崛起不是通过军事扩张、经济掠夺实现的,而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下积极与国际经济技术友好合作、良性竞争,实现共赢式和开放性发展,独立自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面对中国崛起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伴随成果产生的国内外各界的复杂认知,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基本思想不改变,但是在发展战略方面会进行适度调整。在国内,改变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路线;统筹规划,实现内部的均衡发展;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的相互配合。在国际范围内,发展国际关系政治化的视野,运用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承担国际义务,实现国际形态的转变。“中国要用崛起大国的心态筹划大国的未来!”说到这里,任剑涛教授的语气中流露出浓浓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每一位华夏儿女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就中国对待当今世界格局的胸怀和态度,任剑涛教授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走出失败的阴影,告别小国的心态。失败的阴影自184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叩开国门起便笼罩在中国头顶,小国的心态就是中国总是被动的弱者,落后就要挨打。第二,全面筹划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国家地位、国家义务、国家责任。“解决好国内的问题就承担了世界责任”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中国必须站在世界的角度来考虑中国应该对人类尽什么义务,因此国内的经济教育文化事业的视野应该更开阔、更理性、更长远。第三,更多地介入国际事务。这并不是去表达中国的愤怒,而是体现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仅是经济上的特殊利益,更是我们的民族新使命。经济上的特殊利益只不过是表现国家的意志,而与其他的国家友好合作将改变自1500年以来靠实力来支配世界的暴力逻辑假设,让中国在尽国际义务的时候能真正营造一个和谐世界。
“兼得中西、努力超越、宏大气势、致力创新”
10月18日在北京胜利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中国作为国际地位举足轻重的大国,不仅要努力发展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其文化软实力方面也要日益崛起。
在谈及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潮流时,任剑涛教授表示,中国的文化要对世界有所贡献,应该主要分三步走。第一,要提供一个不同于西方现代国家的发展理念。整个五千年文明传统已经形成一个“和谐促进发展、发展促进和谐”的共赢理念,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核心发展理念,中国就不足以去处理好世界声誉,这实际是软实力,但软实力需要硬件支撑,因此要先在国内进行全面落实。第二,要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以往的二百年,中国处在一个文化输入的状态上,基本是把西方的理念当作先进的,虚心向西方学习,抱着学生的心态;中国要走向世界,在国际上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在文化上有更大的发展,就要调整这种学生心态,兼得中西、努力超越、宏大气势、致力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软实力上具备西方思维的替代性特点,产生新的文明创造转化的结果。简单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抽象概念已不足以支撑我们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话语权,中国在这些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曾与西方在人权问题上进行对垒,如今与西方进行人权对话,通过对话我们有了新理念新机制的形成,从而中国的软实力真正有替代性,而不是跟进性,从文化的输入国变成文化的输出国。第三,为了使中国的文化有所贡献,就必须用文化的方式进入国际社会中。中国在经济上从30年代融入了国际社会,政治上对西方谈判妥协,但在文化上中国在国际上介入的不多,比如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加入后并没有提供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纸杂志等各种传播媒介更多的来自中国的思维的知识和文化。中国要逐渐进入到重要的国际传媒,并努力营造一个世界各国能够接受的新兴文化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国对国际文化发展承担更大的义务,发挥更大的动力作用。
“大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向富有价值关怀”
“我期待我们的大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向富有价值关怀这样一种状态。”当提及下中国现状和世界格局对青年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时,任剑涛教授脱口而出这样的观点。他还说,80后90后的大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很勤奋也具有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但是因为生活环境所限,使他们的价值关怀相对淡薄。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使自己的社会责任承担力逐步增强;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是自身综合实力提升的过程,物化的目标固然重要,但是更要有精神的健康和发展;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各种社会现象,用参加公益活动等实际行动缓解社会的紧张压力,发挥积极的疏导作用。
任剑涛教授对岭南文化有着很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比较齐鲁文化和南越文化,任剑涛教授说,地域文化对大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地域文化是动态的。齐鲁文化的厚重感较南越文化更加强烈,但齐鲁文化和南越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现实的区域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大学生培养是有一定关系的,山东与广东都是有传统的乡土文化也有开放的海洋文化,既有深厚的传统又有开放的胸襟。我期望学生可以既有传统的积淀,又能适应开放的要求。因为广东开放较早,广东的学生市场适应力可能要更强一些,山东大学地处齐鲁文化之乡,学生传统文化积淀可能更深一些。但我更愿意看到两地学生的一致性,他们同样年轻,同样接受相对开放的海洋文化的熏陶,希望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在知识上、价值判断上、人生责任上、未来发展上有更高的目标,使学生的发展在区域差异间更显现区域发展一致性在国家总体目标上的推进。
“大学的产出注定了大学的状态”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而大学是青年学生成长的重要摇篮。针对培养适应当下中国国情和世界格局的综合型人才,大学应该具有的前瞻性问题,任剑涛教授表示,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不能只是进行知识传播和传授,更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社会合作精神、人生持续发展理念等方面。让学生参与大学的运作,全面介入到学校的教师评价,科系设置、学校声望、具体活动组织、教学科研水平的高低等方面,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与大学生共同成长。大学要把资源倾斜向学生的培养,把大楼景观的设计和专家大师的引进都倾斜到培养杰出卓越出类拔萃的人才上。“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才是大学的核心。一个大学的产出注定了大学的状态,这应该成为大学的指挥棒。”
休闲儒雅的运动装、纵横捭阖的演讲、妙趣横生的语言、信手拈来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平易亲和的微笑……是的,这就是“最具有演讲魅力的教授之一”任剑涛教授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
任剑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1999年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员,2010年任台湾大学访问研究员,现(曾)任国务院学位办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政治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多家学术刊物的学术委员或编辑委员。任剑涛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中西政治思想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研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代国家建构理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共理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任务,近期出版有《后革命时代的政治文化》、《政治哲学讲演录》、《为政之道》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