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不常用栏目 > 校友动态 > 正文

何中华:谈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6日 16:34 点击次数:

  在认真学习了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之后,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谈一下如何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第一,正确看待哲学社会科学的特殊性。自然科学主要是限于事实判断,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学科更多的是侧重于价值判断,当然也含有事实判断。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文史哲,很多学者认为,“人文学科”不能叫做“人文科学”,原因就在于人文学科主要涉及价值判断,隐含着人的价值立场。虽然社会科学有科学的一面,但它所把握的对象也属于人的社会存在本身,因而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完全摆脱价值关系的制约。总之,哲学社会科学反思和研究的对象本身就内在地蕴含着人以及人的存在,而这正是价值主体,所以它不可能超越主体和对象之间的“自我缠绕”和“自我指涉”关系。我认为,这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特殊性。
  第二,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为人”和“为学”的双重成就。有人认为,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存在着一种不均衡,就是重知识轻德性、重科学轻人文、重能力轻人格,这样一种失衡将造成部分学生产生畸形人格。也有人说,现代大学存在的问题是“有知识无文化,有大楼无大师”。大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造诣,更要有崇高的人格境界。培养大师,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滋养恐怕是不行的。爱因斯坦当年就曾说过:“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一个人如果人格不健全的话,那么他的能力越大,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在引导学生建立和优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其责无旁贷的使命。这是由哲学社会科学所固有的本性决定和要求的。人们常说,教师要“教书育人”。“育人”无疑是教师的天职,我认为“育人”同样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天职。
  第三,哲学社会科学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培育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大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理性地确立这“三观”的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时期,因此特别需要由哲学社会科学来提供支持。二是在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哲学社会科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孔子曾自况,“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的体会是,三十岁的时候知道该怎么做,但还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到了四十的时候才知道这样做的理由,就是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众所周知,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时候,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交融才能奏效。问题是这个“理”究竟来自哪里?我个人认为,它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提供。三是在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规范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同样有其重要的作用。坚定的信仰构成道德大厦的基石,而伦理规范则是道德的要求和外在表征。在人们建立信仰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也具有特殊的功能。四是确立“德性优先于知识”的价值排序。我们的人才观应该做出一定的调整,以前在谈人才的时候,往往过于强调人的能力方面,而对德性的要求相对忽略。我们现在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体现出“德性优先”的价值排序。而哲学社会科学所蕴含的应然判断,为这一排序提供理由。
  第四,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亟待改进。这主要包括:一是进一步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作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需要通过“以理服人”的方式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当年产生的世界性影响,就是通过自身“理论的彻底性”和“实践能力的明证”达到的。马克思学说的逼人的逻辑力量,来自他的理论的彻底性。马克思说过,理论只有彻底,才能够说服群众。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主要应该学习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优势。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宣布”一种观点,必须“证明”一种观点。同时,作为中国的大学教育,还要自觉地凸显“中国性”,需要一种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这方面,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中,强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弘扬工作,以显现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和特色。二是对于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不能盲目地引进,不能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丧失掉我们自身的自主性。今天的世界是人类普遍交往的世界,是一个通过这种普遍交往而形成的全球化的时代。封闭是既不可能也不应该的。对外开放当然也包括文化开放。引进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是文化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应当反对对待这种引进的盲目态度,因为这种态度是有害的。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缺乏主体尺度,而妨碍了我们自身的鉴赏力和鉴别力,往往把一些糟粕引进来,而真正的精华却被拒绝或遗忘了;另一方面是“食洋不化”,本土化的工夫不够。三是改进和优化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我们需要注意,价值导向是“体现”出来的,而不是“谈论”出来的。要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必须高度重视潜移默化的“熏陶”。所以,不能够“宣布”真理,而应当“体现”真理。以往的经验教训也说明,照本宣科式的说教不能够为学生所接受,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就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练好内功。不仅要注重专业能力的训练,更要提升人生境界,以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何中华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郑红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