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不常用栏目 > 校友动态 > 正文

郭鹏副教授谈概念的形成与概念化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20日 11:08 点击次数:

  [本站讯]3月16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郭鹏副教授在第122期“分析哲学论坛”上作了题为“概念的形成与概念化——关于模糊性的一种理解”的报告。
  郭鹏副教授的讲座从对概念的“模糊性”的理解开始,以连锁推理悖论、成对概念、芝诺悖论和自然类概念这四个方面帮助理解什么是所谓的概念的“模糊性”。接下来,郭鹏副教授对马克·森斯伯瑞(M. Sainsbury) 的“无边界概念”说进行了分析,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四个问题:为什么一些概念是无边界的?何种概念是无边界的?无边界性是这些概念的缺陷还是必不可少的特征?在什么情况下无边界概念会变成有问题的了?
  郭鹏副教授从概念形成、对概念的定义以及概念化三个方面回答上述问题。她在对概念形成的分析中讲了两类概念的形成:经验概念和柏拉图式概念。经验概念依赖于我们对物理世界的有限经验,基于我们有限的观察和比较;柏拉图式概念则不涉及对现实物理世界的指涉,如数学概念就是典型的柏拉图式概念。
  郭鹏副教授表示,模糊性是在形成关于经验的类概念时伴生的。经验性类概念是典型的无边界概念:一是因为经验性类概念需要始终对当下的无限可能候选项保持着开放性,二是因为经验性类概念也对未来的无限可能保持着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在休谟关于归纳的悖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表达。然而这种开放性并不是这些概念的一种缺陷,而是其一种必不可少的特征。
  由于要对新的事物进行认识,因此一些已有样本的某些特征就成为了识别标准,而当这种保持着开放性的自然类概念被一个语言共同体接受以后,这些包含在自然类概念内样本性识别特征也就成了定义的一部分。这些自然类概念的定义不仅仅被用于识别,而且被用于分类,这个过程被郭鹏副教授称为“概念化”。当这些自然类概念的定义中所包含的识别特征在概念化的过程中被视为分类的刚性标准时,便有了语言暴力产生的可能。这也就是说,刚性标准的概念化分类在合格与不合格的对象之间强行竖起一道不可穿越的语言屏障(概念之墙),这样,“骑墙例子”(borderline cases)也就应运而生。
  郭鹏副教授还表示,识别的确在分类中起作用,但是识别并不必然导致刚性分类,识别的结果也可以是渐变式排序分类,这正是我们寻找避免语言暴力的可能途径所在。
  最后,郭鹏副教授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她说,所谓的模糊性问题并不是人类认知局限造成的,它仅仅是一种与经验性类概念的形成相关的现象;当这种无边界概念被理解为是一种排它性的、封闭边界的概念时,模糊性才成了一个需要求助于分界线的精确性而加以解决的问题。讲座的讨论阶段,老师和同学们都积极提问了相关问题,并且与郭鹏副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魏传珂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陈婷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