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不常用栏目 > 校友动态 > 正文

徐艳玲教授参加中宣部治国理政论坛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17日 10:52 点击次数:

  [本站讯]10月14日至15日,由中宣部主办的治国理政论坛——“坚持开放发展”理论研讨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论坛的主题为“坚持开放发展”,下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四个分论坛。马克思主义学院徐艳玲教授参会,并参加了第一分论坛活动,作了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名片》的发言。
  在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名片是否可能时,徐艳玲教授表示,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悄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在新全球化舞台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博弈和话语能力。在此语境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啻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名片。徐艳玲教授认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了全球化时代的重大关切,有利于寻求各国利益交汇点和人类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徐艳玲教授从学理的高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具有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重维度:从历史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摒弃传统“帝国”体制和极端“国族”认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文明观;从现实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扬弃西方“正义论”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正确义利观”;从未来维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超越“均势”和“霸权”两种国际秩序观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国际秩序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三重维度的价值定位,不仅昭示着中国作为一个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诉求的新型“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而且昭示着中国人对于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新全球化世界发自内心的呼唤。
  在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名片如何可能时,徐艳玲教授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且伴随着“一带一路”“亚投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一系列外交布局。我们要跳出自身的话语体系,学会运用世界话语传播丝路文化、讲好丝路故事、阐明丝路精神,将文化软实力和政策软实力有机地结合,产生巧实力,从而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出生命力。同时,徐艳玲教授强调,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刷新了人类对国际关系的认知,不啻为贡献出了一份“中国智慧”。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面临着诸如极端的国家权力观、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偏执的普世文明观、片面的一国安全观、功利的生态逆持续观等方面的困境。我们要在找寻困境、诊断原因的基础上,不断探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重建构之路,这就是:树立国际权力观,迈向政治共同体;弘扬共同利益观,迈向利益共同体;倡导新型文明观,迈向文明共同体;坚持整体安全观,迈向安全共同体;构筑全球生态文明体系,迈向生态共同体等。
  来自中央文明办、中宣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联部、商务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国防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以及部分专家学者代表共计90人参加会议。

【供稿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王晓杰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修心 莉荔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