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不常用栏目 > 校友动态 > 正文

郝春文教授谈传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8日 14:48 点击次数:

  [本站讯]10月27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郝春文教授做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风讲坛,并作了题为“从冲突到融合——中古时期传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的学术讲座。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参与讲座。
  郝春文教授首先解释了“社邑”这一概念,指出中古时期(魏晋至五代)的社邑含义前后有所演变。在魏晋南北朝至隋代时,指从事春、秋二社祭祀活动的民间社邑;在唐五代时期则指保存着春、秋二社祭社风俗的私社。他认为,中古时期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与本土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冲突与交流,最后走向了融合。这种冲突、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社邑。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可以很具体地观察佛教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历史发展过程。接下来郝春文教授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两个时期,讲述了社邑与佛教关系的演变发展情况。他表示在前一个时期,传统社邑与佛教的文化差异之一是杀生与禁止杀生。寺院与僧人对社邑施加影响,从劝止春秋二社社日“杀生”开始,并以《邑社曹思等石像之碑》的记载和隋代僧人普安以身劝阻杀生为例作了具体讲解。
  唐五代时期传统私社与佛教关系的两大变化是郝春文教授讲演的重点。变化一是佛教文化与传统祭社“血祈”习俗发生冲突的记载消失了,原因在于政府禁止私社杀生,以及寺院、僧人更多地参与了私社活动,使佛教理念得以实施。二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私社的思想活动中逐渐融为一体,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郝春文教授就此列举讲解了多件敦煌文书以及代表性的传世典籍记载,对上述变化做了详实阐述。此外,他还谈了中古时期社邑佛教中国化以及佛教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历史启示。
  讲座最后,郝春文教授和同学们进行了学术互动交流,对同学们的提问作了详尽解答,语言幽默,现场气氛轻松热烈。历史文化学院刘玉峰教授在总结时表示,郝春文教授的讲座视角新颖具体,内容丰富详明,既可视为是敦煌学成果,也可视为是思想文化史、社会史成果。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于中国中古历史丰富内涵的了解,讲座所展示的研究方法对同学们也有指导意义。
  郝春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历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执行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曾出版《中古时期社邑研究》、《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敦煌社邑文书辑校》等多部专著,发表《隋唐五代宋初传统私社与寺院的关系》、《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结社》等论文和书评100多篇。目前正在从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编纂工作。
\ \

【供稿单位:历史学院    作者:李康利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艺霏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