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25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南亚学会副会长邱永辉做客天人讲堂,并作题为“梵天佛地穆民——印度宗教多元文化”的学术报告,从中国和印度宗教文化交流与理解的角度,介绍了印度的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的多元格局。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友德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邱永辉研究员在本次报告的前言中概述了中印文化交流大致经历的四个阶段。重点强调了自1947和1949年中印分别建国之后,中印关系所经历的三个时期,提出21世纪中印之间可能会形成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而分析了中印文化交流存在的一些障碍。她认为,印度基于意识形态的不同,特别强调“文明冲突论”,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更注重战略、外交,轻历史、文化,而且存在语言上的障碍,而中国方面则由于文化差异,缺乏跨文化研究和对印度宗教文化的理解。
在介绍作为印度主流宗教的印度教时,邱永辉研究员主要探讨了印度教的历史演变、定义,以及印度推出的瑜伽等世界文化品牌。印度教发源于印度次大陆,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传统之一。在考察了欧洲学者所使用的英文“印度教”一词的涵义以及历史上南亚次大陆人们用来指代印度教信仰的各种称谓之后,她表示,印度教不同于现代西方宗教学意义上的“宗教”,虽然研究者给出了一些定义和印度教徒的标准,但仍然存在诸多困境。与中国儒家类似,在印度教的定义中可以区分出两个独立的概念:“累积的传统”和“个人的信仰”,在传统与个人信仰之间,宗教与非宗教的边界比较模糊,构成丰富多彩的综合性信仰形态,印度教因此具有宽容传统,可以容忍任何教派的存在。而印度的印度教化倾向,则推出了印度教色彩的世界文化品牌,瑜伽正在形成一股热潮,未来将成为人类的共享文化。通过研究印度教的这些特点,将启发人们作出更多比较宗教学的思考。
相比于印度教,佛教在印度则经历了由繁盛到衰落再到现代复兴的过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藏传佛教的传统保留、延续和流传,并且在喜马拉雅藏传佛教地带形成了非常可观的规模和影响力。摩诃菩提会佛教则是最有名的对佛教传统的发展,其最大的功绩是强迫印度人承认佛教是一个独立的宗教文化存在,贱民运动中贱民群体皈依佛教则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复兴。在这个过程中,中印佛教关系的演变,则从玄奘等人“西天取经”、西学东渐转变为今天的“回传印度”。
最后,邱永辉研究员介绍了印度伊斯兰教的现状和未来。从伊斯兰在印度的传播和发展历史来看,伊斯兰教传入印度的过程相对平和,与印度教等当地宗教文化融合后形成了带有南亚色彩的伊斯兰流派,印度人甚至将安拉看作是毗湿奴的化身,但仍然避免不了印度教团体与穆斯林之间的教派冲突,在民族主义政府治下,回归印度教传统的行动和仇恨宣传,则加重了教派冲突问题。
结语部分,邱永辉研究员展望了中印文化交流未来中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她认为,文化领域合作的重要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理解和文化交流可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的中印两国也会越来越多地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