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9月26日,“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张悦然做客文学院新杏坛,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文学初心与历史记忆”的精彩讲座。特邀嘉宾齐鲁晚报副刊部主任吉祥出席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文学院马兵副教授对张悦然的求学经历以及与山大的渊源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以新作品《茧》的出版为话题切入讲座主题。
张悦然首先讲述了在山大的童年生活对自身写作的影响,她谈到父亲作为山大中文系教师,对其早期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蒙。《茧》是她第一次真实地描绘自己出生的城市——济南。小说以两个“80后”出生的青年对父辈历史的追溯为线,试图回归历史现场,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张悦然表示写作这本小说是一个认识历史和了解父辈生存状态的过程,更是一次关于真相与历史的对话过程。在解读小说灵感来源的同时,张悦然还阐述了她在《茧》这本小说的创作中如何处理历史的厚重感等问题的观点,她认为对于历史的探究实质上也是对自身探究的一部分。只有拥有逆流而上的勇气的人,才能真正确立自身生存的价值。
谈到如何超越大众对于“80后”作家标签化的问题,张悦然认为,好的作家都会希望用自身的文字来区别于其他写作者。新作《茧》在写作风格方面有很大突破,这是一种类似“换笔的过程”,虽然艰难,但只要突破边界,最终一定会完成蜕变。张悦然肯定了“80后”作家努力接近真相的好奇心和寻求真相的勇气,并期待着包括自身在内的一代作家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问世。
讲座互动环节中,在座观众踊跃提问,针对“如何完成作品与现实的对话”、“如何突破自身在阅读中的主观视角”等问题,张悦然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同大家分享了自己对文学意义的理解:这是一个获得并抵达更深层次生命真谛的过程。她启发青年作家要在写作中尝试更广泛的视角,挖掘更深层次的思考。最后,在场师生与张悦然合影留念,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张悦然,“80后”代表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师。其作品有:《葵花走失在1890》、《樱桃之远》、《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红鞋》、《茧》等,主编主题书《鲤》系列等。曾获“华语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春天文学奖 、“茅台杯”人民文学奖等,唯一入围“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的华语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