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不常用栏目 > 校友动态 > 正文

哲社学院举办第104期分析哲学论坛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10日 15:18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5日,第104期分析哲学论坛在中心校区举行。本期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徐竹讲师作题为“科学理解的事实性与虚构性”的报告,任会明教授担任论坛主持人。
  论坛进行了两个小时,分两个部分。第一,徐竹作“科学理解的事实性与虚构性”的报告;第二,自由讨论环节。首先,徐竹指出了理解和知识的关系,理解被看作一种知识,主要是来自科学哲学家的支持。知识需满足事实性条件,即“知道P,则命题P必须为真”,如果理解也是一种知识,那么理解也应满足事实性条件。当考虑“科学理解”时,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至少存在表面上的理由,主张非真的、具有虚构性成分的模型也能提供科学理解。接着,徐竹介绍了对理解的事实性条件的四个反驳:基于程度连续性的反驳、基于模型表征关系的反驳、基于认知价值的反驳、基于意识透明性的反驳。接下来,徐竹主要从模型表征(科学表征)方面论证理解的事实性条件。其次,徐竹介绍了科学表征的还原论观点和非还原论观点,尤其是替代物推理的理论。徐竹指出,埃尔金对科学理解基于模型表征关系的反驳只是从模型表征的构成方面入手,而没有考虑模型表征的评价。从模型表征的评价入手,徐竹介绍了模型表征的目标是“被解释了的数学结构”观点,这种观点面临一些问题。于是Frigg等人提出了虚构主义的观点,所谓虚构主义,就是以文学虚构来类比地理解模型系统的作用,主张模型表述“应该被理解为编造游戏的支撑假设,不是对事实的描述,而是邀请人们去设想一个具体的情境”。随后,徐竹认为,那种能够提供科学理解的模型应该忠实地表征这样的对象:它属于实存的领域,而非抽象的、仅具可能性的数学结构;同时它又是整体性的存在,从而对它的表征不依赖于任何个别具体的事实。徐竹认为,机制论概念能够为科学理解的事实性与虚构性提供合理的解释。机制论概念能够满足相应的模型忠实表征的目标要求。机制不是抽象的数学对象。机制模型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涵义不仅有区别,而且也有高下之分。最后,徐竹认为,模型的理想化与虚构特征并不妨碍其事实性涵义。实际上,两者在机制论概念下可以相互协调,彼此兼顾:科学理解面向“机制”的事实性,同时也构成了面向个别具体事实的虚构性。
  论坛接着进入提问和自由讨论环节。在场师生兴趣高涨,提出了富有启发性和学术性的一些问题,徐竹一一进行了解答。最后,本期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徐竹,清华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曾在巴黎政治学院、匹兹堡大学、牛津大学等校作学术访问和研究。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编辑,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维特根斯坦哲学专业委员会和知识论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学术兴趣:知识论、科学哲学与行动哲学。已出版专著一部,译著一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获清华大学2010年优秀博士论文奖。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徐昌强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戴斌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