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推进“双一流”工程建设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21日 08:23 点击次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判断和新要求,是领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行动指南。“五大”理念的核心价值在于回应需求,主旨要义在于解决问题,实践要求在于真抓实干。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要在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指向上下功夫。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以及共享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所针对的问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的问题,都是些“老问题”,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也是治国理政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理论层面已经研究得比较透了,基本上都说清楚了。但在实践中,创新能力不强、各方协调不够、绿色发展不好、开放程度不高、成果共享较差的问题十分明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与挑战。在这个意义上看,“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为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应时而生的,突出体现了应对发展新矛盾、新挑战的现实针对性,集中表达了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紧迫性。因此,对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意义,我们要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去把握,放在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的高度中去理解,放到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进程中去考察,放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实践要求中去认识,放在推进自身工作发展的实际生活中去践行。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要在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功能定位及其内在逻辑上做文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一个功能定位不同而又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价值体系。在“五大”发展理念这一有机整体中,如果说“创新”是动力、“协调”是关键、“绿色”是要求、“开放”是条件的话,那么,“共享”则是目的。其中的“创新”发展,就是要全面提升党的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协调”发展,就是要增强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协调发展的能力,真正实现全方位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就是要增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能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开放”发展,就是要提升全方位对外开放能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切实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共享”发展,就是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党,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要在真抓实干、推动实际工作发展上出实招。“五大”发展理念,既是一种发展思路,也是一种工作理念和实践要求。山东大学作为一所致力于建设“双一流”的大学,面临着一个目标再定立、特色再凝练、资源再整合、动力再激活、做法再精准、实效再提升的问题。这就是要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这个大目标和总要求,全面落实《综合改革方案》三大部分内容,特别是“重点任务”提到的“7大体系”、“28项任务”,切实按照“升位、错位、占位”的学科建设方针,有效推进学科高峰计划。面对这样的发展目标和工作内容,确实有一个如何按照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理念,就学科建设进一步科学布局、精心谋划、扎实推进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来讲,就是要改变过去在学科点建设上主要看重规模、成果要求上主要看数量、发展动力主要靠政策推动的外延型发展路子,走出一条主要靠质量、靠特色、靠内生动力的创新性发展路子。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学科总体水平提升与个别学科或学科的某个方向异军突起、特色发展的统一;第二,整个学术生态的培育和优化与学科高原、学科高峰成长的统一;第三,学科当前重点建设、定位发展与新的学术或学科生长点的预判,即“占位”发展的统一;第四,学术资源扶优、扶强与共用、共享的统一。这些实践要求,显然都与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理念相一致。可以说,对于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双一流”工程建设工作的评价,关键要看在多大程度上强化了“一流”意识,培育了“一流”要素,营造了“一流”环境,生成了“一流”动力,构建了“一流”机制,提升了“一流”质量,推动了“一流”进程。
【供稿单位: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