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不常用栏目 > 校友动态 > 正文

蔡祥元副教授主讲现象学与中国文化论坛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21日 14:51 点击次数:

  [本站讯]3月16日,现象学与中国文化论坛第4期开讲,儒学高等研究院蔡祥元副教授作“仁爱·仁性·仁道——从陈来《仁学本体论》说起”的专题报告。论坛由傅永军教授主持,评论人为王新春教授。
  蔡老师的报告主要通过辨析陈来先生《仁学本体论》之得失并追溯其程朱理学之根源来表明其仁学本体在完成孔孟仁道形而上学建构的同时也使得仁道脱离仁者之仁而沦为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实体,并给出一种可能的基于现象学的儒家仁学感通本体论。
  蔡祥元副教授首先将儒家思想中的“仁”自下而上区分为情感层面的仁爱、伦理层面的仁性、形而上学层面的仁道,而仁道作为形而上层面上的贯通物我的天人之道实是儒家哲理之根基,由孔孟所开辟,由明道先生所阐发。“仁者,浑然与物同体”,陈来先生将“仁体”界定为“一体之仁”和“生生之仁”两种内涵,实乃借用西方斯宾诺莎的原因观和怀特海的有机观。这种借用使得陈来先生在行文中未能有效说明终极原因与现象之间的关系,习惯性地使用“必”这样的逻辑联结词,缺乏必要的论证,而这种西方式的理解方式实际上也偏离了中国传统的本体论理路。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蔡老师指出陈来先生的论述虽披着西方式的外衣,但其仁体论的思想内核却是朱子理学。朱熹继承了伊川而非明道的仁学思路,通过阐发“天心—人心”之间的结构关联来诠释物我一体,“人物皆受天地之理以为性,皆受天地之气以为形”,把理气二分,而仁者与物同理而非同体,也并没有有效说明天地无心如何必然通达仁,仁道如何贯通物我。这其中的根本困境是因为朱熹将天理与仁者之仁割裂开并把后者从前者的本体建构中抽离了,形成了一种抽象的实体观。
  有感于这种抽象仁道的困境,蔡老师通过阐明明道《识仁篇》的微言大义,提出感通本体论这样一种对仁道的新解释。孔子对于修身的描述也表明,那种物我相感相融相通的一体感觉是可以达到的,而且人在感通中是可以超出情感的主体性限制的。比如,亲子之爱中的感通、男女之爱中的感通、朋友之爱中的感通、山水之爱中的感通等,都会有与感通对象一体之感。而这种感通的根源则在于“人心虚灵不昧之真几或枢机”。孔子闻韶的例子也可以说明感通的发生方式和可能性。限于时间,蔡老师没有对“如何开启仁道”加以展开,留待以后再与大家交流。
  评论人王新春教授肯定了报告人“感通本体论”这样一种新的理解尝试,但对于蔡祥元副教授以西方的视角来批评中国哲学(尤其是朱熹哲学)缺乏逻辑性,则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随后,与会师生就其中涉及到的现象学、传统仁学解释、尤其是感通本体论等与蔡祥元副教授展开了讨论。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姜慧博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朵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最新发布

新闻排行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您是本站的第:64104994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