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存山研究员做客“天人讲堂”第76讲,为全校师生作题为“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的报告。
讲座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常道”和“新命”的解题;第二部是对儒家文化“常道”的反思;第三部分是关于儒家文化在当今时代“新命”的见解。
李存山认为,“常”与“变”是相对而言的,对于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事关重大。这一说法来自于《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里的“因”就是文化连续性发展的“常道”,而“损益”就是对原有的文化有所减损和增益,以实现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命”。
儒家文化真正的“常道”应该是先秦儒家与秦后儒家一以贯之的、始终秉持的、具有根本的普遍性意义的原则或理念。若以此为判据,从“祖述尧舜”讲起,那么,可以将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忠恕与和谐视作儒家文化自尧舜二帝和夏、商、周三代之王以来,所承的“常道”。
李存山认为,“常”或“因”体现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而“变”或“损益”则体现了儒家文化发展的“新命”。因此,他深刻意识到了近代中国所发生的四个不可逆的变化,分别是:第一,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已经转变为以工商为主的市场经济;第二,君主制已经转变为民主制;第三,曾经服务于君主制的科举制已经转变为服务于社会的现代教育制度;第四,传统经学尊重“权威”的思维方式已经转变为独立的“学术”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儒家的“新命”,以适合变化了的形式。而儒家文化要实现现代化的“新命”,一方面要适应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要转化或优化这四个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使得儒家文化不断的“损益”及“增益”。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市场经济中的利与义的关系;以德治国与自由、民主、法治之间的关系;“明体”即人文素质与“达用”即实用性知识的关系;以及思想观念方面的“常道”与“真理”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儒学在当代需要面对和解决的。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他高度评价了李存山的讲座,认为此讲座对于儒学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变革提出了很好的途径,并对李存山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表示钦佩。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李存山,著名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并《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哲学,撰有《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智慧之门•老子》、《中国传统哲学纲要》、《气论与仁学》等著作多部,最近出版《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