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悄悄来临,山大的毕业季也如约而至。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里,笔者在腾讯会议室里见到了这个穿着运动装、谦逊但饱含激情的大男孩。即将与这个有着他七年美好回忆校园挥手作别,吴方建感慨地回忆起这些年在山大的过往,诉说怎样从懵懂少年,到与学术结缘
,
、成为更好的自己。
吴方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班长,师从齐鲁青年学者唐贵瑶教授,研究方向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硕士期间,在SSCI、CS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篇;合作完成AOM、IACMR等会议论文6篇;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曾获2019年度山东大学校长奖,山东大学2019年度优秀研究生标兵,2018、2019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2020届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奖励。
结缘学术,心怀感恩
吴方建与导师唐贵瑶教授
吴方建与学术结缘是在大二的暑假,当时他的社会实践团队邀请管理学院唐贵瑶教授为大家开展培训,教授以“实践中的学术思考”为题做了分享。一场看似平常的讲座,为那时的吴方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大学生活还处于“懵懂”状态的他决定跟随自己的好奇心向唐贵瑶教授请教为学的方法,也以此为开端,走上了学术之路。
学术之路是一条极具个性的道路,每个人对学术的理解不同,先天禀赋和思维方式不同,在这条路上的境遇也不同。从刚进入研究领域的“小白”,到能够在高端杂志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从只关注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本身,到开展跨学科研究,吴方建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对学术之“痛”更是有着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在研二的时候准备投稿AOM会议(美国管理学会年会)的论文和我的硕士毕业论文,都是相对当时水平比较困难的研究项目。准备毕业论文的时候因为论文雏形体量远超自己的预期,导致我的论文进度滞后,第一次预答辩都没有通过……”提起曾经遇到的瓶颈期,吴方建不禁感慨万千。虽然遭遇了挫折,但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导师、师门同学,还有朋友们都给予了他很多宝贵的支持和建议。
让吴方建更加感恩的是,在唐教授的支持下,他研究生一年级即参加了包括IACMR(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双年会)在内的4场次国内外高端学术会议。会议期间,他与其他参会博士生聊天才了解到,硕士期间就能得到导师如此规格和频次的会议支持属实罕见,这也让他倍加珍惜每次参会交流的机会。除了导师外,师哥师姐们在入门阶段分享给他的基本学术研究技巧、学术品格和学术态度,也对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因为导师和师哥师姐们对自己的学术要求就极高,耳濡目染,我也会对自己有高要求,更不希望辜负了他们对我的期望。”说起这个,吴方建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
保持好奇,悦纳自己
回首在山大管理学院学习的七年时光,吴方建直言收获
了
太多太多。倘若要问哪一个收获最大,他的答案是:生活方式。除了最基本的“早睡早起勤锻炼”以外,吴方建还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解读。
吴方建在采访中直言自己是一个非常“好奇”的人,不但对自己的专业好奇,也对一切能提升自己的可能性好奇。作为本科阶段就开始涉足管理研究专业领域的学术人,他深知做科研需要面临的困难和苦闷。如果没有兴趣和内在的驱动力作为支撑,其实会很难坚持下去,或者很难取得一些自己满意的结果。吴方建说,正是因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契合自己的兴趣,他才能走到现在。
吴方建(左一)参加企业调研
2017年,硕士生涯伊始,吴方建跟随导师去临沂做调研,适逢社会高度关注企业环境治理,将企业生态环境战略与团队议题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的研究想法在他心里埋下了深深的种子。于是从当时延续到2018年以该议题参加IACMR会议,到2020年以该议题跨研究方向完成论文答辩,未来他也会在适当的时机下将毕业论文未竟创意继续开展下去。“在研究的过程中,每次的新发现,机缘下读到的好文献,以及交流中与他人思维碰撞出的火花都会让我振奋不已。”不知不觉间,天马行空的思维也在帮助吴方建更上一层楼,为他积累下来很多精神财富。
除了内心的热爱,保持良好的状态也是吴方建的“杀手锏”之一,不安于停留在原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状态管理策略使得他能解锁更大的潜力。“我一直很注意自己的状态,平时会持开放的心态去尝试一些自我管理、提高效率的方式、方法,看适不适合自己,像是一个开源的社区,在保证‘底层设计’稳固的前提下,不断地了解和尝试一些新东西,寻找机会更新和完善自我。”为了提高自己的效率,吴方建参考知乎上的一个帖子,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了个人成就清单,用会计的“收支”方法管理自己的欲望和任务清单,做到“先挣后花、日日盈余”。
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和自我完善的渴望,他才会持开放心态接触新鲜事物,敏锐的挖到适合自己的点,用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像游戏里“捡装备”给自己“升级”。“我曾尝试过一些口碑比较好的时间/任务管理方法,但一般情况下都不太适合我这种沉浸式的工作情境,所以还是要耐心的从自己的需求或情境来寻找技巧方法,不要跟风或从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另一方面,吴方建也在反思自己,如果总在尝新,信马由缰地跟着兴趣走,试错成本和熟悉一件事情的成本都会比较大,而且不确定性也会比较大。“比如这次,我比较固执的选择在硕士论文上尝试跨研究方向的去实现留存很久的一个研究创意,风险极大,而且也给关心自己的人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担忧。”因此,他也在接下来的生活中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补起来自己在制定和执行计划方面的短板。
对自己喜爱的研究课题侃侃而谈的吴方建,很难让人想到他曾经是一个很缺乏自信的人。“开展研究的前期很容易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合适。”吴方建说起在研一时参加的一个会议上,自己参与的成果得到了比较负面的评价,当时就很沮丧,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学术的料。但是几年的学术生涯下来,见识越来越广,导师及朋友们也在不断的鼓励和支持自己,他才渐渐更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也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更加自信和坚定。
回忆起自信建立的过程,吴方建说:“特别是当我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进行学识的积累,越来越明确自己能力的‘底盘’,就有信心做好事情,而且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
追求更完美,解锁新可能
作为已经要结束硕士阶段的学长,当被问及对即将开始研究生学习的同学们有什么建议时,吴方建首先强调了高质量论文的重要性。
“在科研中,不仅仅要阅读高质量论文,关注学术动态,更要拓展阅读领域。”他举例道,自己的研究项目曾涉及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还有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还包括一些领导力和绿色行为研究,项目之余还曾关注过战略管理、社会学、心理学等很多相关领域的文章或经典著作。在硕士生阶段,多做跨领域跨主题的尝试和涉猎,这些看似“摸不着头脑”的学术积累可能会是遇到瓶颈“灵光一现”的重要来源,即使暂时用不上,也会沉淀成自己的宝贵财富。
吴方建给出的第二个建议是,尽量不要写低于自己当下水平的学术作品,“把自己的科研作品当作艺术品来雕琢”。如果每一次做项目都给自己留有余地,知道瑕疵而不去改,知道有潜在进步空间而不去尝试,就等于放弃了一个成长的机会。不去逼一把自己,一直舒服地做事,反而会觉得枯燥。“怎么才能成长?就要以此时此刻你的见识和能力的极限去完成科研作品。当你觉得作品已经难有完善空间后,别人建设性的建议就会是醍醐灌顶的,建议的这些点在开展下一个项目时就会有意识的提前注意好,成为新的起点。这时你就成长了,而且效果很明显。”吴方建非常认真地说道。
随着研究的深入,吴方建也坚定自己将继续读博,期待在领域内做出一点成绩。但他并没有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里,而是积极寻求将自己的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回响往复”中追逐自己的学术本心。“自己还处于起步状态,践行这样的路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未知需要面对。”吴方建如是说,谦逊但激情满满。学术之路固然艰难,心存信念,沿途必有美景可寻。
奔跑助人优秀,自律使人自由
繁忙的学术生活之中,吴方建最大的乐趣就是马拉松。到现在为止,他已参加包括武汉马拉松、西安国际马拉松等在内13场次的半程马拉松。吴方建说:“我正在加紧训练,争取完成一次全马,当作给自己的毕业礼物。”
一开始,吴方建也只是把跑步当做锻炼方式的一种,但随着跑步的常态化,他直言跑步给了他“二次生命”,而他也不愿意继续停留在“萌新”的状态,而是将跑步定位成一项“事业”,纳入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当中。从第一次“入坑”,到晋级成为半马“老马”,他已将目光盯在了全马上。“我已经能比较舒适地跑完半马了,半马的体验相对而言已经比较丰富和熟悉了,这时候全马就像挥之不去的‘弹幕’一样横在我脑海里,让我跃跃欲试。如果不尝试,索然无味啊!”为了能让自己顺利跑过终点线,必须要有常态化的训练,于是吴方建也半被动半主动的践行起了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
“优秀是一种习惯,自律给人自由”,这是管理学院一位博士学姐对吴方建的评价。她感叹吴方建的跑步几乎没有断过:“无论冬夏,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会调整时间,但是不会停,这真的很难坚持。”
现在的吴方建对自己已然有了更高的学术目标,业余时间也变得更加珍贵。他很喜欢看《海贼王》,最喜欢的电影是《教父》系列,闲暇时间和老友约次半马或一局游戏也是生活乐趣的重要来源,不过为了不让爱好影响学术,还是要严格约束自己,选择时间成本小的休闲方式。
采访最后,吴方建和笔者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傅高义老师所著的《邓小平时代》。他说:“我通过读名人传记,知道其实他们形形色色的一生也有很多维度,也有很多起伏。他们经历过很多磨难,但是又从磨难中走出来,从一生的跨度来看,很多事情都是暂时的,困难也是,再回首,也不过如此。人的潜力是巨大的,没有人生下来就该被定义,在可以奔跑的岁月里还是选择尽可能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