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学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刘培:埋首辞赋,不负初心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19日 15:28  点击次数: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风倚倚兮来去,日翳翳兮溟蒙之雨”……这些优美动人的句子,都出自于赋。赋是我国古代几大文体之一,由于其讲究文采与韵律,兼具了诗歌与散文的色彩,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在山东大学就有这样一位学者,长年徜徉在辞赋的汪洋里,透过时光的面纱探寻隐藏在辞赋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发掘掩埋在辞赋深处的意蕴与魅力,他就是辞赋研究专家——刘培教授。

刘培,现为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辞赋学会副会长、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常务副会长。主持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于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第三批齐鲁文化英才”。2018年12月,刘培获评2017年度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辞赋人生·亦余心之所善兮

“我倒更愿意说,从事辞赋研究、学术研究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刘培于1991年考入南开大学,师从杨成孚先生研究经学。1999年,刘培进入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汉赋学术大家龚克昌先生。毕业后,刘培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求学期间的学习与积累,导师的培养与影响,以及博士后时期学习工作的积淀,都为刘培的辞赋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为他坚持进行辞赋研究拉开了帷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辞赋研究还相当沉寂。由于当时人们对辞赋的认识有所偏颇,把赋体文学视为贵族文学、宫廷文学、形式主义文学,辞赋因此成为被批评的对象。上世纪80年代之后,人们对赋有了改观,辞赋研究开始生机复苏。历经近40年的发展,如今的赋学研究已经开花结实,走向繁荣,成为继词学研究、小说戏曲研究之后崛起的一门显学。

辞赋研究在整体上已告别严冬,但宋代辞赋研究尚未迎来暖春。“除了欧阳修、苏轼的两三篇脍炙人口的赋以外,真正了解宋代辞赋的人非常少。”刘培说,语气间透露出因宋赋鲜为人知而产生的遗憾。就目前学术界来说,宋代辞赋不仅是辞赋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宋文研究的薄弱环节,正因如此,不论是从赋史研究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宋代文学的研究角度来说,宋代辞赋研究都具有开拓意义。迄今为止,宋代辞赋的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的发掘。

谈及当年选择辞赋研究并专攻宋代辞赋研究的原因,刘培说:“当今的学术研究,仅凭个人兴趣恐怕是远远不够的,那样容易闭门造车,流于浅尝辄止。但是,完全缺少个人兴趣又会使学术研究变成一种折磨人的工作。我一向主张学术研究要兼顾个人兴趣与研究现状。”而他也用将近二十年的坚持证明了自己的决心和毅力。这二十年来,刘培凭着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对宋代辞赋的热爱与钻研,在宋代辞赋的研究领域开拓出一方天地。他的《北宋辞赋研究》《两宋辞赋史》(上下册)作为宋代辞赋研究的代表作,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两宋辞赋史》更是作为第一部完整意义的宋代辞赋史专著,入选“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和2013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辞赋固然优美,但从事研究是否会减少其美感,多一些枯燥和繁琐?对此,刘培有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从事人文学科的研究确实是一件漫长的事,可以说是一件‘死而后已’的事,但这项工作是否枯燥,可能就因人而异了。我最开始选择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乃是因为喜欢读书。人文学科的研究,尤其是我们古代文学的研究,是以读书为基础的。如果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每天不读几页书甚至会觉得生活缺少了点什么,那学术研究可能就没那么枯燥了。一个人的学术识见和学术境界与其人生阅历、思想境界等密切相关。可以说,对文史哲学的认识与评价,是研究者人生经验和生活阅历的体现。所以,人文研究,除了读书,感受、体会生活也是一种阅读体验”。

在他眼中,从事人文研究的人要有了解社会的冲动,古代文学研究也要有现代的眼光和反思的精神,要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为基本的价值导向。“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华夏文化的历史可以理解为一部曲折的人性解放的历史”,刘培对此有着深入的思考。在他眼中,学者做研究,必须要有深挚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要尊重人的思想与情感,要能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思考、探讨。这样的研究才是有价值的。

半生与辞赋相伴,此后还将在辞赋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刘培坚信:“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是对具有推动历史进步的因素的关注,是对人性走进解放之历程的坚信和坚守,它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有效动力,其意义不容也不应低估。”

勇攀高峰·吾将上下而求索

目前,刘培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赋学编年史”。这项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赋学,包括辞赋作品、辞赋文献(笔记、类书、总集等)、赋史、赋论、辞赋作者和研究家、辞赋创作活动、与辞赋相关的各种事件等。编年时限自屈原诞生至清帝退位,共两千二百五十一年。整个课题分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四个时间板块,分时间段清晰详实地展现辞赋的相关内容与信息。此外,还将建立中国赋学编年史电子数据库及现当代赋学研究编年,进一步充实辞赋研究的材料、拓展辞赋研究的时段。在整体上,本课题以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为纲,把在这个时间序列上产生的辞赋专家和批评家的生卒年、辞赋、批评作品等信息,以及与赋学相关的重要创作活动,文人结社、交往,学术事件,政治事件,宗教信仰,民间文化等内容,在鉴别重要史实、资料的基础上,在恰当的时间点上予以摘录编次。

“中国赋学编年史”的课题组成员囊括了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专家,既有经验丰富、著作等身的耆宿,又有精力充沛、思维敏锐的新秀,成员之间分工合理,前期工作准备充分,非常有希望取得具有重要价值的、经得起检验的学术成果。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这项对于辞赋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的巨大工程,是刘培从辞赋研究整体入手的新突破之一。除此之外,他在辞赋研究的点与面上,也有着自己的新尝试。

“一直以来,我都在考虑如何建立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学术路径,如何让我们的学术研究具有深挚的人文关怀。”这是他一直秉持的思考,也是他一直在探寻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渗透到他的辞赋研究中。

在刘培看来,文学不仅仅是审美的,更是历史的、文化的载体。古代辞赋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方面的信息具体、全面且丰赡,在展示政治哲学、学术思想、宗教文化、制度变革等方面具有优势,值得被重视。目前,学术界的宋代辞赋研究方兴未艾。刘培认为在《全宋文》《宋代辞赋全编》《历代辞赋总汇》出版之后,宋代辞赋研究的文献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其研究的难点在于如何深化、细化研究,并将研究推向另一个高度。

在如何深化、细化研究的问题上,刘培主张采用融通文史哲,以“大文学史”的视角审视辞赋,尝试建设性地回归传统学术,避免当前学术研究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病。他主张的建设性地回归传统学术并非一味复古:“我主张融通文史哲学,并不是要混淆文史哲学各学科之间的界线,而是强调学术视野的开阔与宏大。”刘培将这种研究方法称为“以通驭专”,也即是章学诚所言的“道欲通方而业须专一”。“辞赋研究是一门专学,用融通文史哲学的方法来研究辞赋,便是‘以通驭专’。辞赋研究属于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与经学更有则密切的关联。有些辞赋和辞赋现象,其实是思想史、儒学史、经学史的另一种表现形态。”刘培说。

融通文史哲,“以通驭专”,这不仅是刘培想要将辞赋研究推向另一个高度的一种尝试,也是他对于如何建立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学术路径,如何让学术研究具有深挚人文关怀的一种尝试。

编辑之路·精感石没羽

除去辞赋研究的学者身份,刘培另一个重要的身份是《文史哲》编辑部的编辑。入职十三载,编辑部与刘培的学术研究一路为伴,可以说《文史哲》已经成为刘培生命中的一部分。

《文史哲》于1951年创刊,已历经68个春秋,有“文科学报之王”的美誉。因其一直坚持“学者办刊,造就学者”的原则,发表了一大批优秀学者的作品,成为学术的风向标;并在上世纪连续发起了几场学术论战与重大讨论,引起了学术界、理论界的热烈响应,进一步提升了影响,从而在国内外颇负盛名。

身为编辑部的一名编辑,谈及对《文史哲》的认识时,刘培说:“古典性和高端性是《文史哲》所着力打造的特色,也是它的重要特质,有助于《文史哲》传承本土人文研究的学统进一步深入世界汉学学术圈,跻身世界汉学名刊之林。”关于文、史、哲研究之间的关系,他提倡在坚持本学科的立场上,积极吸收周边学科的研究成果,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不要固步自封,成为‘电线杆’式的学者。

“在《文史哲》编辑部工作,我收获到了很多东西。”刘培说,“审阅稿件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他看来,面对那些优秀稿件时,自己不仅是一名编辑,也是一个读者。而且,在《文史哲》编发的稿件大多是海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时了解到学术发展的最新动向,利于学术上的成长。

包括刘培在内的《文史哲》编辑部的每一位编辑,基本都要在保证个人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承担着繁重的审稿、校稿任务,可以说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与巨大的压力。刘培自2006年入职《文史哲》,至今已近十三年,十三年如一日的坚持令人感动与佩服。刘培将此归因于《文史哲》编辑部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吸引与激励。在当下熙熙攘攘的社会中,《文史哲》编辑部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学术前沿,严抓学术质量,维护刊物声誉,不为世俗所动,这些吸引着他留在编辑部,与各位同仁共奋进。

“《文史哲》近七十年的积累沉淀,已经凝练成一种精神,一种风貌,在《文史哲》工作,也使我对学术研究满怀虔敬之心。《文史哲》一直秉承着学者办刊的宗旨,这就要求编辑本身是一名学术研究者,而且,我们的职称系列也是教师的,除了编辑工作而外,教学是我们工作中很重要也是很繁重的一块。”正因为每一位编辑都秉持着对学术的虔敬之心和对学术研究本色当行的识见,才有了今天的《文史哲》杂志;正因为注重对这种虔敬之心的沿承和对学术研究的坚守,才有了一代代深受其熏陶的编辑部。文史哲编辑部是一家编辑出版单位,但它更像是一家积淀厚重的学术研究机构,它的学术研究特色在学界引人注目,这在编辑界独树一帜。可以说,唯有以文史见长的、有深厚积淀的山东大学才会有这样的气魄!

由于是以学者的身份从事编辑工作,刘培对文史研究界相当稔熟,他与学术界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联系,因此,他在工作中能够了解学界现状,把握学界动向,通过杂志反映、引领学术风尚,发现有潜力的年轻才俊,团结学术研究大家,努力把重要学者团结在《文史哲》周围。《文史哲》能够成为反映中国学术的窗口和风向标,是编辑部成员在彰显学术的遵旨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刘培就是其中的一员。

面对编辑部的工作与学术科研的压力,刘培认为当今的学术工作者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工作的繁忙、学术的压力以及日常生活的琐事,对于每一位学术工作者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他与我们分享了平衡工作、家庭与生活的“诀窍”——调整好心态,尽力找好自己的合拍节奏,做好日程安排,有的放矢。工作之余,刘培会看一些电影、小说。在他看来,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以这些相对舒缓的方式来调剂工作科研压力,不仅能够放松自我,还能够满足审美需求。除此之外,与家人、朋友的户外活动也是刘培舒缓压力的方式,“这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感受大自然。”

不仅如此,他还会将自己的解压方式介绍给同事与学生。编辑部的同事孙齐在谈及与刘培相处的日常时便提到,“刘老师对电影和小说,一直保持爱好,如数家珍,常向我推荐。”刘培的学生也告诉我们,“刘老师常常与我们聊电影与小说,他还写过影评,并建议我们多锻炼身体。”

学术上严谨,生活中亲和,这应该是很多人对刘培的印象。在《文史哲》编辑部同事李梅看来,“刘培老师是很好的学者,也是很好的同事,充满正义感。”孙齐认为刘培不仅在科研上严谨负责,在生活中亲和、幽默又充满智慧,而且比较照顾编辑部的年轻学者。他对我们说,“刘老师是个很和善轻松、也很认真负责的人。比如吧,他现在教学科研任务都很繁重,但同时也在编辑部负责细碎的文章编辑。”

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我对我的学生要求是:先立人,再成材。”

“我希望我的学生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有良好的品行和健康的心态,能够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在学习上是勤恳、严谨、认真的,做学问立足原典,认真思考,既能博采众长,又可独树一帜;我希望他们不拘泥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能有广阔的视野和真善美的情怀,成为有温度、有情怀、能够真正做学问的人。”刘培也希望文学研究的研究生,都能具备诚信磊落、踏实认真、沉潜静心的素质,不断提高自身学养,带着对文学的热情投入到未来的文学研究工作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便有傍身的责任。刘培身兼数职,仍然坚持上课、带学生,已是为人所敬佩。据他的学生讲,不论工作有多忙碌,老师始终能够保证对他们学术上的指导及与他们在生活上的交流。

作为导师,刘培不但本身践行着乐观面对一切、常怀敬畏之心、工作认真负责等原则,他也十分注重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学生王彬说:“刘老师说要过有意义的人生。‘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名利等属于外物,老师建议我们不要为物所役。刘老师能够因材施教,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引导。他的教学往往在言传之外更重身教。比如他为了启发我们如何从文学现象背后分析本质,他自己以桂花为例,学了一篇《岩桂意象的生成与耕读传家观念的重塑》的文章,从一件关于《岩桂赋》的争论的小事件入手,分析科举对文化家族形成的关系,进而落实到南宋时期耕读传家生活观念的重塑,几乎涉及到了南宋学术文化的方方面面,回归历史现场而又有现实关怀,发人深省,令人叹服。这篇文章洋洋洒洒四五万字,其写作初衷就是为了启发我们学生治学为文之法门。”学生秦玮告诉我们,“刘老师很乐观,并常跟我们说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快乐。他说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学术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是能力的问题,但活得开心是一生的问题。人活着就应该不辜负这一生。”

关于人才培养,在刘培眼中,“先立人,再读书”居于首要的位置;精读原典、提升思辨力以及开阔视野也十分重要。在具体的研究进度与方法上,刘培主张应当打好基础,切忌急功近利。他认为,做研究首先要精读原典,在此基础上再广泛阅读学术论著。其次应当多读西方哲学方面的书籍,培养思辨能力。同时,刘培注重勤恳踏实的学术品格,并坚持践行。在深夜给学生看论文,通知学生及时修改,这对他来说也是常事。

在日常生活中,刘培很关注学生的身心状态。在学生们的眼里,刘培是师长也是朋友。“刘老师希望我们生活中都快乐。他希望我们能阳光一点,有什么事不要憋在心里,要多跟同学交流。”秦玮回忆说。“有时候在很晚才完成任务并反馈给刘老师时,他都会说‘在太晚的时候,就把任务放到第二天白天再做,晚上要早点休息’,这让我感觉他就像是家里的长辈一样,给我们温暖。”

对于正站在十字路口的年轻人来说,求职或者求学深造是他们的一道难题。刘培也曾做出过辞职继续求学的选择,他认为:“一方面是出于对自身学业精进的期待,一方面是对高校大师风采的敬仰。”对于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年,他建议年轻人谨慎选择,勇敢去闯。“所谓谨慎,就是对自我有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认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解自己可以做到什么,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勇敢地走下去。年轻有无限可能,既然选择了,就要带着勇气坚忍地走下去,踏实刻苦,不负初心。”刘培如是说。


相关链接:

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风采系列之一:刘战强:切磋琢磨,乃成宝器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李琴    摄影:资料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谢婷婷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