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学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蔡仁厚:一位耄耋老人的儒家情怀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21日 23:07  点击次数:

“他籍贯江西,长于台湾,弱冠之年,从游于牟宗三、唐君毅诸大师之门,求学问道,笔耕不辍。六十年来,矢志弘扬‘生命的学问’,身体力行,老而弥坚……”9月20日上午,山东曲阜,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开幕式上,一位老人进入了参会学者的视野,他就是海内外公认的第三代新儒家的嫡系传人,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台湾东南大学蔡仁厚教授。当天,他获评2017年度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

研究儒学,以生命为学问

蔡仁厚,1930年出生,1970年起历任台湾文化大学、东海大学哲学系教授,2000年退休,2004年被特聘为东海大学首届荣誉教授。学术专门领域为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史等。他著作等身,于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均有著作刊行。

蔡仁厚先生(左二)获评2017年度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

 “我写了那么多书,并没有把心中所想要的完整充分地表达出来,我应该有更好的成绩,有更多的成绩,才能够得到这样的殊荣。”领取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奖的时候,蔡仁厚先生在感觉光荣之余,说到自己还有点惭愧。不过,这样一位88岁高龄的学者,在他丰硕的学术成就、厚实的育人实践面前,这份惭愧毫无疑问源自对儒家情怀的笃信和坚守,也因此更值得我们对他肃然起敬。

何为儒家?蔡仁厚先生的老师、新儒学第二代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对此有过界定。他曾经说:“凡是愿意以平正的心怀,承认人类理性的价值,以抵抗一切非理性的东西(包括哲学思想、观念系统、主义学说、政经活动等),他就是儒家,就是新儒家。”这位中西哲学的重要打通者,定义了何为儒家,何为儒家的基本精神,也对蔡仁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蔡仁厚师承牟宗三,曾撰写《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并代表《牟宗三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撰写总序。蔡仁厚先生的学生、台湾慈济大学林安梧教授曾在自己的一本访谈录里说道:“蔡先生应该算是牟先生最忠实的学生、最好的学生,也是一生都在传述老师学问的学生。”很多人认为,蔡仁厚先生的一生就是在阐述牟先生。林安梧认为,蔡先生确实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多。

学者一般将德行、政事、文学、言语视为“孔门四科”。蔡仁厚先生的学生、台湾佛光大学李纪祥教授告诉记者,牟宗三先生常说蔡仁厚是最能传承他学说的人,这样的定位正是因为蔡仁厚在“孔门四科”中很好地践行了“德行”科。李纪祥打了个比方,在七十二门生中,孔子最欣赏的是颜渊,因为颜渊不爱表现,为人笃实,同样的道理,“牟先生最欣赏的学生就是蔡先生”。

对于今天我们能从孔子那里学到什么,蔡仁厚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述——孔子好“学”,最终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一种“为己之学”。他说,我们今天学习孔子,就是为了完善自我,为了成就生命的意义、个体的价值和人格的完整。研究孔子,研究儒学,用一生去研究,也用一生去实践、去笃行,这是蔡仁厚先生为自己选择的生命的学问。

做道德文章,视学问为生命

曾有人说,牟宗三的新儒家一系作学问,是用生命顶上去。这种治学精神,在蔡仁厚那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李纪祥说:“蔡先生教书育人的状态,就是把生命放进去,视学问为生命。”

李纪祥在台湾文化大学读研时,毕业论文写的是四书中的《大学》,蔡仁厚先生是他的指导教授。他还清楚记得,自己骑车去老师家里,蔡仁厚先生把他的硕士论文逐字逐句仔细修改。正是因为这份用心,才有了李纪祥用一篇硕士论文砸下未来发展的根基。多少年过去,如今回忆起来,李纪祥言语间满是对老师悉心指导的感激,以及对于如何为人师表的深切体会,“作为老师,教给下一代什么是儒学,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就是要做道德文章。”在李纪祥看来,老师就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师者,是在凭着自己的德行气象感染身边的人。

蔡仁厚先生接受媒体采访

在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的颁奖词里,有这么一段对蔡仁厚先生的描述:“从教五十年,在大学讲坛传道授业,诲人不倦。年届耄耋,仍于书院讲堂教授学子,砥砺后学。”这几句话是对蔡仁厚先生数十年教学生涯的真实概括。退休近20年的蔡仁厚,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女儿蔡维音告诉记者,“爸爸一直都在著书”。这种笔耕不辍的学习状态、研究心态,让蔡仁厚先生拥有了时时自我反思的超然视角,这让李纪祥非常佩服,“每年去看老师的时候,都能发现他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一年又一年过去,年龄的增长让他的坚持增加了难度,却也让后人对他的敬仰多了几分。

这次世界儒学大会上,蔡仁厚先生与众人分享了他的一份欣慰。“不管大陆还是台湾,都有一个好现象,很多青年愿意参加到以儒学为主的文化复兴运动中来。”言辞之间不难听出,这位长者一直都在关注着年轻一辈的成长,为他们的任何进步感到由衷喜悦。放远一点看,这也是他对儒学研究的关注,对自己一生学问的关注,以及深深期待。

对于当今中国的儒学发展,蔡仁厚先生的观点是,两岸儒学复兴运动正慢慢进入轨道。他很欣赏这次大会主题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认为这个词很好,正好与儒家精神相契合。“儒家讲世界大同,和而不同,虽然不同却能和,和舟共济。”

这次回大陆参加会议,蔡仁厚先生其实是抱病而来。身体的不适让他不能参与太多活动,但他对会上的很多方面都很满意,屡屡向人提到开幕式上的礼乐表演,说这次演奏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重视礼乐文明的精神,这让自己非常感动。他说,儒家讲礼乐,礼乐之教、礼乐教化,“听了这场礼乐演奏之后,我增加了自信,将来,孔子的礼乐教化、礼乐精神一定会得到发扬光大。”

蔡仁厚先生与妻子在曲阜孔子研究院合影留念

采访中,蔡仁厚先生一直语速很慢,话不多,低调而平实。似乎他最熟悉的,还是三尺讲台上的教书育人,或者是一室书房里的埋头著书。因为获奖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他坦言自己不太适应。不过,当有记者提问“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关注儒学”时,一直语速缓慢的蔡仁厚先生快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应该如此。”在他看来,自己毕生从事的儒家学说,有着足够的魅力和生命力,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并从中汲取营养,让人安身立命,让世界天下大同。 

记者手记:对蔡仁厚先生的采访,波折而仓促,原因还是蔡先生的年龄以及身体状况。自从听过老先生的学生所做的描述,记者一直想更多地知道这位让众多大咖级学者诚心仰视的长者,是什么样子。所以心中一直有遗憾,总想着,如果能再多听一些、多问一些,跟老先生走得再近一些,那得多好。竟然,闭幕式后,记者意外获得了一次与老先生面对面的机会,也终于在他的学术观点之外,听到了他些许为人处世的道理。

依然是缓慢的语速,却更为语重心长,“年轻人要好好努力,一些普通的道理,坚持时间长了,也就能成功了”。蔡维音跟记者解释,其实自己爸爸的观念是,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有兴趣才会有成就,但一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知道自己会做一辈子的事,那就必须认真、努力地做下去。

很浅显的道理。兴趣是个很轻松的字眼,顺其自然就好,谁都能做到。但笃定一辈子的兴趣,就加了些重量,需要审慎决断,而后矢志践行。不由又想起了颁奖词里对老先生的评语,“他以生命为学问,视学问为生命。在平凡的人生中体现传统儒士的风范,用不凡的学术彰示民族文化之大统。”于是,心生仰望……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刘婷婷    摄影:杨云雷 刘婷婷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寄诚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