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山东大学脑与类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学术成就奖”、首届“鲁卫工匠”、首届“专科精英奖”等奖项及荣誉。兼任山东省神经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山东省医学会第十五届理事会理事,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前任主委,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名誉主委等职位;同时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Neurosurgery(中文版)等多家杂志的编委。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脑胶质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形成机制和分子标志物鉴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二、三等奖9项。
9月8日,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光荣的使命——山东大学庆祝2023年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在中心校区举行。第一临床学院李刚教授不仅获评山东大学第十五届“我心中的好导师”荣誉,而且其领衔的“脑胶质瘤全程化精准诊疗技术体系建立和推广应用”研究团队获评“山东大学科研突出成果奖(自然科学类)”。近日,李刚获评2023“齐鲁最美健康卫士”称号。此前,在山东省2023年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上,李刚也获评“山东好医生”荣誉称号。记者近日采访了李刚,听他讲述奋战在科研、临床与教学一线的故事。
钻研“生命禁区” 挑战“新型癌王”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最精细的器官之一,被医学界公认为“生命禁区”。李刚正是游走在“生命禁区”的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李刚与神经外科结缘于大学期间,当时,神经外科还是一门新兴学科,有许多亟待探索与解决的问题。大脑的奥秘吸引着李刚,由此他走上了一条探索未知、突破“禁区”的漫长道路。
李刚自读研究生开始,就聚焦脑胶质瘤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相较于其他肿瘤,脑胶质瘤难治疗、易复发,预后尤其不好,致残致死率很高,被称为“新癌王”。李刚解释,胶质瘤与脑组织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过手术难以切除干净,残留再生长的几率较高。“胶质瘤就像一棵大树,医生通过手术可以把树干切除掉,但无法清除树根。因此,胶质瘤的治疗必须坚持全程和综合化,以手术切除为主,同时结合术后放疗、化疗、电场治疗和免疫靶向治疗等综合疗法。”
面对这一现状,李刚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脑胶质瘤抑制性免疫微环境形成机制的研究,并对关键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和检测技术研发及推广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团队最新科研成果“脑胶质瘤全程化精准诊疗技术体系建立和推广应用”从全程化和精准化两个方面聚焦提升脑胶质瘤的诊疗技术,针对脑胶质瘤特性,建立了一整套涵盖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期的全程化精准诊疗新的技术体系。在术前阶段,李刚团队不仅自主建立了国内外首个脑胶质瘤全病程、全组学的大数据库,解决了科研与临床工作中面临的脑胶质瘤患者数据库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而且利用自主开发的液体活检评分系统联合影像组学早期诊断系统对特异性microRNA标志物进行判读,显著提高了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能力。该技术能够帮助患者有效诊断是否为胶质瘤以及分辨是肿瘤复发还是放射性坏死等问题,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术中阶段,李刚团队聚焦术中快速分子病理检测指导肿瘤精准切除这一问题,研发出了快速床旁基因检测技术,该技术能够帮助快速精准地判定术中分子病理类型和肿瘤边界,保证了手术中最大范围地安全切除恶性肿瘤,也就是最大范围地清除肿瘤的“树根”。从目前利用该技术完成的200余例的术中检测来看,肿瘤全切率明显提高,降低了患者的肿瘤残余与复发几率。在术后阶段,李刚团队也坚持医工交叉融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并在随访期开展预后评估与复发监测。
李刚团队的“脑胶质瘤全程化精准诊疗技术体系”相关成果在临床中已经得到初步应用,切实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与生活质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关技术走在国际前列,分别于2019年和2022年两次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果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更是治病救人的毕生信仰。“技术前进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不能遇到问题就退缩,要有攻克难题的执着信念。我们前期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为后期技术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李刚表示,要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打通,开发出能够真正转化落地、让病人切身获益的技术。在未来,李刚团队也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耕,坚持医工交叉,不断开发新的技术,进一步造福广大脑胶质瘤患者。
登攀医术“高度” 传递医者“温度”
1988年,李刚于原山东医科大学(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毕业后,便进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工作,迄今仍然忙碌在临床一线。35年来,李刚坚守在神经外科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出门诊、做手术、查病房,与患者沟通病情、疏导病人心理,始终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在日常工作中践行“医者仁心”。
李刚现在仍然坚持每周看三次门诊,他耐心仔细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经常忙到中午一两点才吃上午饭。李刚表示,“临床医生非常辛苦,一进入齐鲁医院的大厅,紧张而急促的节奏感便扑面而来。病人是没有重样的,即使我工作了30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面对每一位新病人仍然要高度专注、谨慎诊断,保证不能出差错。医生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不能出错的职业。每一位病人,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手术台上更是如此,脑外科手术常常一进行就是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无影灯下,手术刀翻转“起舞”,缝合针起起落落,容不得一丝颤抖与犹豫。神经外科医生是游走在“大脑禁区”的守护者,也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
做医生的确辛苦,但李刚认为,当看到一个个病人慢慢好起来、重新露出笑脸的时候,辛苦之外更有满足感与幸福感。李刚曾反复提起一个故事,多年前,一位在校大学生曾找到他,经过检查发现这位患者的脑干上长了一个血管母细胞瘤。花季的年龄、危险的病区,哪怕有一点闪失,对这位学生的一生都会造成影响,这给李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经过术前充分评估和精心准备,一场长达十几个小时的高难度手术在医患信任中顺利进行,手术非常成功。多年后,李刚早已忘记这样的故事发生于何年何月的哪一台手术中,门诊上却迎来了一位“特殊病人”。她就是当年那位大学生,特意从国外回来拜谢李刚,并提及当年的手术十分成功,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如今的她,有热爱的工作,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家庭十分幸福。李刚听到后也欣慰地笑了,几个小时连轴工作带来的疲惫感一扫而光。“很多时候,医生并不只是在治疗一个个病人,更是在挽救无数个家庭。所以,医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职业,我也非常喜欢这一职业。”李刚如是说。
正是这份对生命的敬畏、对神经外科专业的坚守,李刚多年来获得许多奖项与荣誉,更是得到广大患者朋友们的信任与认可。2007年获得“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青年医师奖”;2015年获得“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学术成就奖”,这是表彰我国神经外科医师的最高奖项。在山东省2023年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上,李刚获评“山东好医生”荣誉称号。当问及何为一名“好医生”时,李刚表示,“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有过硬的技术与能力,能够真正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要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不能让患者有‘求医’的感觉,应该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患者,在医患双方充分信任的前提下为患者精准诊疗、全程服务。”既能达到医术“高度”,又能传递出医者“温度”,李刚以实际行动展现“工匠精神”、践行“医者仁心”,生动诠释了一名真正的好医生!
杏林育桃李 齐鲁争创新
李刚不仅穿梭于科研实验室与临床手术室,也忙碌于课堂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青年科研人才、青年医生,为神经外科专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李刚现已培养博士后11人,博士生56人,硕士生99人,他培养的研究生多次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研究生论文(3人)、国家奖学金(11人)、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6人)等荣誉奖励,他们毕业工作后也都成为各大医院的中坚力量。
前不久,李刚获评山东大学第十五届“我心中的好导师”荣誉。他谈到:“医学是一个需要传承的学科,把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高质量地传承下去,是大学附属医院的职责之一,这也是我的本职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名优秀的医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李刚认为,传授知识、指导学业是一个老师的基础工作;在此之上,培养医学生尤其需要注重临床实践,如何把课本知识融会贯通于实际病例并做出精准诊断、如何在手术台上不慌不忙准确熟练地操作、如何与患者朋友沟通并安抚病人情绪……临床技能都需要手把手地去教授。李刚言传身教、以身为范,在日常工作中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的好榜样。他常常对学生说,“做事先做人,身为一名医生不仅要以精湛的技术解决患者病痛,更要以人为本,能够关心安慰病人。”
正是在以李刚为代表的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全体医务工作人员的辛勤耕耘中,这一学科走过了64年的风雨征程,取得了突出成绩。1959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在前辈教授们的努力下正式建科,这也是山东省第一个临床神经外科专业。李刚介绍到,当时神经外科只有三位医生、六张床位,医疗器械匮乏,条件十分艰苦,前辈教授们躬身耕耘、砥砺前行,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进,秉承“博施济众、广智求真”的医院精神,遵循“医道从德、术业求精”的院训,自觉承担起“齐鲁人”的使命担当。60余载栉风沐雨,几代人薪火相传,如今的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专业已成为山东省规模最大,亚专科最齐全的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心,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神经外科医师培训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相关技术走在国内前列,诊疗服务日趋完善,已连续多年在复旦大学专科声誉排行榜中位列全国前10,2022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位列全国第10。李刚表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地开拓创新,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