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校友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校友朱乐朋书法艺术之探索与追求

发布日期:2017年03月16日 13:57  点击次数:

  \

图中前排左三为朱乐朋校友

  朱乐朋,山东寿光人,1985—1989年就读于山东大学,现为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书法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书法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从自学自练、愉悦身心,到如今与书法结缘、以书法为友,于朱乐朋而言,书法不仅代表美,更代表一种追求。

初窥堂奥 缘起山大

  小时在农村,朱乐朋便喜欢写字。上初中时,每到春节,他就给左邻右舍写春联。虽然那时年幼,还不懂得什么是书法艺术,但写字这项上天所赐予他的爱好带给了他无与伦比的愉悦与享受。
  1985年,朱乐朋考取了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从此,一扇名为“字道”的充满历史厚重感和人文精神的大门缓缓向他敞开——1988年,他毫不犹豫地选修了王长水老师的《书法》课;同年,朱乐朋在山大聆听了俞黎华老师的一个书法讲座,俞老师讲的是米芾的书法艺术。当时是朱乐朋第一次听说米芾这个名字。如果说王长水老师让他对中国的书法艺术有了一个概要的认知,那么俞黎华老师则真正领着他接触到了古代的经典书法家。正是母校山东大学的王老师和俞老师,让他与书法艺术结缘。也是从那时起,他正式步入了学习和研究书法的道路。
  踏上研修书法的道路后,必然要面对书法艺术中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朱乐朋认为五种字体,各有特点,各有魅力,而无高下优劣之分。不过五体之中,他对行书尤为钟爱。在朱乐朋的眼中,行书,既易于识别,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沉着而痛快,有着足够的艺术魅力。此外,朱乐朋用心理学上的“第一印象效应”概念来解释自己对行书的钟爱———人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会在其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且会对这个人此后的行为活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朱乐朋在研修书法之初,接触到的就是行书大家米芾,初次邂逅的“第一印象”已根深蒂固。

行云流水 神质兼备

  在朱乐朋眼中,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该具备多方面的品质。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其点画用笔的精到、结构安排的巧妙、章法布局的完美以及墨法的巧妙运用,都会给书法增色不少。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质”,并不足以撑起一幅优秀的作品。笔画、结体、章法、墨法等属于“形质”层面上的,是相对容易掌握的。比较而言,“神采”“气息”这些形而上的,则可意会不可言传,更难于把握,也更为关键。正如欧阳中石所言,“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书以焕彩,切时如需”。首先,所书文字要有浩然之气,给人以正能量。其次,上乘的书法作品,气息和神采也应是上乘的。南朝王僧虔所说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强调的便是书法的神采。朱乐朋认为,要想使自己笔端的书法作品神采焕发、气息纯正,在加强临池、提高自己的技法水平的同时,认真读书,努力提高学养乃是不二选择。北宋黄庭坚曾言:“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书耳。”字如其人,宣纸上铺散开去的墨痕,龙飞凤舞,不仅是飞扬的文字,更是气质和学识造就的奕奕神采。
  人们常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曾读过的书与走过的路。书法中也会藏着艺术之路上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藏着一个人生活中所遭逢的幸福、快乐抑或痛苦、无奈。欧阳修曾经自述:“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已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朱乐朋深爱书法,年轻时在山大求学的经历,始终让他不能忘怀:能够在山大书画院聆听一次书法讲座,能够从山大图书馆借阅米芾的墨迹,能够在泉城路新华书店买到一本自己最喜欢的碑帖,能够在市区某个场馆观看一次书展,都是最大的乐事了。如今,随着年龄的増长,朱乐朋对书法的爱也愈加深沉,和古代的书家,古代的书作、文化元典对话,更能涤荡功利的尘埃,为自己的灵魂和书法注入清澈如许的源头活水。
  朱乐朋喜作旧体诗,作书时常抄录自己的诗作。朱乐朋喜欢旧体诗,源于读小学时语文课本上所收录的那些古诗。诗书一家乃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所以,由书入诗,或者由诗而书,对朱乐朋来说大概是某种必然。书法和诗歌都是朱乐朋割舍不下的爱好。在古代,诗人的文字成为不朽的经典书作,或者书家的作品同时又是优秀诗文的,不胜枚举。朱乐朋认为,当代的书法家拿起笔来写诗,用自己的毛笔书写自己的诗歌,乃是题中应有之义。“诗言志,歌咏言”。他将对艺术的认识凝结于诗歌中,内含于笔墨间,外化于或刚毅艰深或协调灵动的作品里。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得很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漫漫人生路中,初心是容易被遗忘的。但那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直铭刻在朱乐朋的心头。什么是初心?朱乐认为初心大概就是指一个人年少时的理想,是一个人在事业开端之际的信念和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心,孔子的初心是“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为政之道,周恩来的初心则表现为他年轻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
  至于朱乐朋的初心,那就是想做一名合格的好老师。朱乐朋回忆说,记得在寿光二中读高一时,教《立体几何》的李树堂老师有一次讲课完毕,即从教室门后拿起了一把扫地笤帚,平放在讲台的边缘,然后,一下子坐在笤帚上,点上一支旱烟,接着就长叹一声:“唉——!”朱乐朋坐在教室的最前排,当时李老师的一连串动作和那一声喟然长叹,看得清楚,听得真切,并且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灵——老师是如此辛苦,如此伟大!从那时候起,他就立志将来也要做一名好老师。30多年后的今天,那声深沉的叹息仍在耳畔,那时的初心也未曾更改。人生在世,“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令朱乐朋欣慰的是,几十年来,自己能够不受外界干扰而心有所持,一直在从事着少年时期所梦想的职业。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书写工具也已发生了根本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钢笔传入中国以后,毛笔逐渐被钢笔取代;20世纪末开始,电脑的普及与发展又日渐削弱钢笔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书法的实用价值正在减弱。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仍然将书法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人在减少。不必讳言,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也不必为此感到悲哀或者惋惜。朱乐朋认为,书法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双重属性。书法的实用价值虽在趋于微弱;但汉字是不会消失的,只要汉字不消失,汉字的音、形、义三要素就不会消失。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专门研究汉字字形的书法的审美价值也将一直存在下去。书法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专事书法艺术的人,可能会减少,但终究还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何况,随着我们国力逐渐强大,国家也越来越认识到了复兴书法艺术的重要性。六年前,教育部出台了文件,要求在全国的中小学(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二年级),一律开设书法课。教育部这项要求的推广落实,无疑是中国书法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福音。朱乐朋特别指出,就书法教育工作者而言,今天需要做的,就是努力为国家培养书法师资,努力为国家培养书法文化和书法艺术人才,为中国书法的薪尽火传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书法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并已成为最重要的国粹之一。书法使方块字不仅具有记录、传承文化的载道功能,还兼具情感传达功能,具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属性。在当今这个不无浮躁的时代,传播中华文化提高艺术修养,增加书法作品的学术含量,抒发书家的真情实感依然是中国书法发展的方向。为延续中国传统书法的文脉,朱乐朋以文字学筑基,沉潜文史,兼事诗书,多年耕耘不辍。祝愿朱乐朋在书法艺术领域不断取得新成绩。

【供稿单位:校报    作者:林东生 史雪青 李思萌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