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下午,山东大学薛禹胜教育基金捐赠仪式在千佛山校区举行。薛禹胜院士以其个人财产向山东大学教育基金会定向捐赠三百万元人民币,专项设立“山东大学薛禹胜教育基金”,支持山东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捐赠仪式开始前,山大视点学生记者对薛禹胜院士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薛禹胜院士无私奉献的母校情结、勤奋执着的科研之路、追求真理的创新之路和淡泊名利的育人之路。
山大传承 回馈母校
黑色西装,着装正式大气,已过古稀之年的薛禹胜院士看起来精神矍铄。在与他的交谈中,薛禹胜院士表示自己一直关注着山大的发展,他感谢母校师生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并对母校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当谈到何时产生要把积蓄捐赠给母校的想法时,薛禹胜院士说自己很早以前就有捐赠的想法,限于当时积蓄有限,各方面条件不太成熟,一直到现在,在夫人的大力支持和法律专业的女儿的帮助下,多年的心愿终于达成。他表示自己也为家人的博爱、无私和自信而感到骄傲与自豪。看着老先生满意的微笑,我们也不禁动容,相信薛禹胜院士的此次捐赠一定会在校友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校友积极回报母校。
我的山大我的家,薛禹胜院士深情回忆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母校的求学经历,他表示5年的大学学习对自己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时的山东工学院,学习气氛朴实,号召动手实干,培养了我刻苦耐劳、执着坚毅的性格,所以碰到任何困难都不害怕。”薛禹胜院士目光殷切,仿佛回到了那段难忘的求学时光。他说,“挫折、艰苦的教育是珍贵的经历,是真实的考核,这是母校给予自己的做事的品质,这是一种精神的财富”,所以自己对学生要求严格,是要传承给学生一种精神,“碰到困难,当作磨练,当以后你碰到更大的困难时,才不会被打垮。”这是山大精神的另一种传承。
薛禹胜院士说,自己对母校始终抱有深厚的感情,愿意为山大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个电气人,他十分关心山大电气学院的发展,“山东大学的电气专业在全国属于中上游,山大离世界一流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我觉得山大要有自己的特色,在现阶段各种各样热门课题中,怎么发扬山大传统,又做出山大特色,培养同学对科研中的困难的正确的态度,不要去追求表面的华丽创新,那不是口头上容易解决的问题。口头上讲创新,但是不坐下来思考看书的话,创新是不可能的,所以更重要的是把时间放在实际的行动上。”薛禹胜院士的一席话可以窥见山大人对母校发展的密切关注和深度思考。
自知之明 寂寞之道
了解薛禹胜院士的人都知道,在他的办公桌的玻璃板下至今仍压着一张1988年刚回国时立下的座右铭:“自知之明,寂寞之道”。——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回国之前薛禹胜院士向研究所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拒绝当官只求潜心科研。他谢绝了许多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可管可不管的事务,谢绝新闻界的采访,他的承诺就是在三年之内带领研究小组走在世界前列。为此,薛禹胜院士和小组成员在一间有10多人的办公室,常常工作到次日凌晨;科研之余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就减少了,薛禹胜院士回国后又过了6年的两地分居生活才与家人团聚。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薛禹胜院士的座右铭仍然没有改变,他表示年轻时求学条件艰苦,学业前途不明朗,从来没有梦想过有出国深造的机会。改革开放后,学成归国,国家给了他很多机会和机遇,给研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研究工作开始变得顺利。“过去一直是自己一个人静静地研究,回国后在顺当的环境下,怎么保持这种安静做研究的工作状态,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这句话提醒自己:困难时要熬得住困难,这是一种考验;相反在顺利时也不要迷失方向,牢记自己最初的追寻梦的方向。”
现在薛禹胜院士在电气工程领域已经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对中国的电力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薛禹胜院士却非常谦虚,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并且多次提到“自己痴迷于科学,从科学探索中获得快乐”。他说,“现在的年轻人,社会对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总的来说还是好的。”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诱惑,静下心来做事情更加不容易。年轻一代追求潮流、时尚和个性发展,是一种时代的趋势。“我们鼓励个性化发展,但是同时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有人献身科学,这种献身不是指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是把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科学研究,默默耕耘,潜心钻研。这在当时说起来很容易,但是长期坚持下去却很难。”薛禹胜院士同时表示,现在的科研环境改善,年轻一代有条件应该比前辈做得更好,希望更多的年轻学子静下心来投身于科研领域。
追求真理 源头创新
薛禹胜院士在访谈中多次强调科研工作创新的重要性。他提到中西教育体制和研究环境的差异导致现在青年学生创新精神的不足:中国教育是灌输性思维,追求标准答案,但是却扼杀了孩子多样的思路;西方教育是从小培养对科学的爱好,孩子对科学有了兴趣,才会自愿探索,追寻奥秘。他指出,现在的大学生就是缺少这种创新、思考的精神,把别人的论文拼凑在一起当作研究成果,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提到自己培养的博士生时,薛禹胜院士露出欣慰的微笑,他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我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我们不会追随大流做热门课题,而是专心做有希望有突破的课题”。
我们需要有基础的思考,需要源头性的创新,这是我这十几年的研究工作最深的体会。薛禹胜院士说自己在研究的前期也不被人理解,甚至不被人客观评论,所以在实现科研突破前期,研究者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受到指责,“一个不被大家认可的工作,是真的是烂文章?还是因为太超前而不被认可?”,要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要耐得住清贫寂寞,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在科研之路坚持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差别,不因外界的言论而轻言放弃,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真理精神。
薛禹胜院士同时表示,在目前不是很踏实的大环境中,创造一流的教学研究工作需要冷静的思考,“我的学生发表的论文的考核是时间的考核,不是看你短期的点击率和引用率。要二三十年后依然站得住脚,这是非常重要的。追求短期的效益往往是牺牲了长期利益的,而追求长期的利益则要放弃短期的利益,这个平衡要靠自己把握。”薛禹胜院士认为世界一流是一个慎重的提法,“它是靠你每天在课桌上或者办公桌上坚持10分钟、20分钟做出来的,每一天都不间断,而不是靠一个宏伟的计划可以编造出来的。要踏踏实实去做,而这正是山大的传统,一定要传承下去。”
淡泊名利 潜心育人
在薛禹胜院士所带领的科研团队看来,他不但是一位有着坚定科研理想、淡泊名利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关心学生、潜心育人的好老师。从3年硕士学习打下的扎实基础到成为稳定性理论及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专家,薛禹胜院士对科研事业一腔热忱,把科研工作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在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研究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被誉为“守卫电网安全第一人”。
在1988年回国后,薛禹胜院士一直关注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他坚持为新人提供世界一流的学术环境,向学生尽力传授科研心得,帮助年轻人出科研成果,提高其知名度,为他们改善工作环境,创造出国研究的机会。他说,“未来属于年轻有为、治学严谨的研究团队”,“科研没有止境,我的科研团队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在回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薛禹胜院士的研究没有任何经济效益,青年团队的年轻人素质都很高,经费有限,薛禹胜院士就用课题的发展前景激励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积蓄给工作人员发奖金,尽管杯水车薪,却体现了为师者的博大情怀。现在国内科研条件大大改善,国家和社会重视科研工作,薛禹胜院士淡泊名利、甘于寂寞,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工作在科研第一线,鼓励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于科学研究,从内心深处真正地爱护学生,言传身教、润物无声,桃李芳华,目前已经培养了一大批有科研潜力的青年人才。
薛禹胜院士十分关注科研领域,在设立的“山东大学薛禹胜教育基金”教学基金不仅仅是学生的奖学金,也设立“山东大学薛禹胜讲座教授”资金,用于资助电气工程领域国内外优秀中青年学者为电气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兼职工作。同时薛禹胜院士分享了一个新的想法:“教育基金”可以让电气学院享有自主权,拿出其中的一部分资金,每年从国外请顶尖的教授或专家来电气学院工作一个月,实实在在教学做科研,给学生创造机会感受国外科研的特点,了解国外的研究工作到底是怎么做的,提高教师和同学的国际化视野。薛禹胜院士殷殷寄语:让我们共同努力继承山大优良传统,真正做出创新性教学和科研工作,希望所有山大人以此共勉。
写在后面
采访虽然结束了,但院士蕴味悠长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院士博爱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院士追求梦想潜心科研的态度深深激励着我们……与薛禹胜院士的交流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小时,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由衷地祝福这位知识渊博、见解独特的老先生!
薛禹胜,1941年生,江苏无锡人。稳定性理论及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家,时变非线性系统运动稳定性量化理论的创立者与软件产业化者。1963年毕业于原山东工学院电力系,1981年获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87年获比利时列日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国际大电网组织中国技术委员会主席、国际电力系统计算协会理事。他创立了时变非线性系统运动稳定性量化理论与电力系统稳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开发成功该领域国际上至今惟一的商品软件并进入欧美市场;提出并主导研发了大停电综合防御系统,在国家、区域、省市三级电网中大规模应用,获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1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国家科技进步—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首届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两个获奖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