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ultimate honor in Shandong University”,伴随着校长奖学金评选结果揭晓,冯毫在朋友圈里记下了这句话。这份沉甸甸的学生最高荣誉,既是五年本科的最佳总结,又是迈向未来的豪迈号角。
冯毫,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2014级本科生,2018年度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单项)、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光华奖学金获得者,山东大学优秀团员,山东大学三好学生。在校期间,冯毫先后发表5篇SCI论文,获山东大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并持有两项国家专利。前不久,在“华南杯”全国口腔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中,冯毫及其团队凭借着扎实的专业技术与过人的临场发挥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普通人做不凡事
说起过往的诸多荣誉,冯毫一语带过:“我其实挺普通的,只是遇到了好的导师、好的团队,很多成绩都是团队努力的结果。”知足与感恩,是冯毫举手投足间展示给他人的最突出的品质,他总是自谦为一个普通人,习惯将取得的成绩归功于队友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
事实上,在准备“华南杯”大赛期间,冯毫担任队长带领团队先经过学院内部选拔,又参加了两个月高强度、封闭式的训练。训练期间,他每天早上6点起,最先到实验室整理器材,为雕牙、滴牙、全冠预备等训练做好准备工作。提到这些细节,队友们侃侃而谈,冯毫自己却并不记得。说起那段拼搏的岁月,他说得最多的是学院里的老师:“戚向敏老师尤其认真,在最后冲刺阶段,经常陪我们训练到很晚。”谈到队友的亲密合作,冯毫滔滔不绝:“我虽然担任队长,但实际上我们都是互相提醒,互相帮助,我们会指出各自的问题。”
冯毫出身医生之家,从小耳濡目染下,他比任何人都能理解这个行业的辛苦,但却更加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在他的眼里,医生是具有崇高品格的不凡职业,而他从小便致力于加入这个行列,有着不平凡的梦想。“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特鲁多医生墓前的这句铭言“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如今已经成为了冯毫的座右铭。
学医之前,冯毫对医生的理解就是解决病痛,使患者康复;伴随着对医生这份工作的接触,他才渐渐明白很多疾病目前是不能完全治愈的。为此,他曾经陷入过迷茫。但后来他却发现,医学所追求的不单单是治愈,更多时候是一种关怀和温暖。“这其实更是医生的责任。”冯毫说。医学是为了人的学问,所谓医者仁心,正是循着专研医学最初时的赤子之心。冯毫坚信,只有自己不断去求研问道,才能有足够的本领去去治愈和温暖患者。在门诊实习期间,冯毫时常会对患者的痛苦报以同情,也正是这种对病人的关切,也使得他产生了不断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此生不悔入研途
怀着对梦想的渴望,冯毫决定继续钻研口腔修复这一门大学问。本学期,冯毫做好了读研的打算,向四川大学口腔修复学专业提交了研究生入学申请。当问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时,冯毫坦言自己未来想在生物材料方面继续钻研:“现在口腔用的材料90%都是进口的,我国的口腔材料发展非常薄弱,我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
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寻找方法……冯毫一直沿着这条路确立着自己的方向。大一在口腔诊所见习时,他发现目前常用的诊疗椅用水不方便,器械的放置还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细心的他将这一问题记在心上,回到学校后便着手查阅相关资料,并通过请教工科同学,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重新设计电路、制作模型,发明了新的牙椅自动加水装置和自动冲洗装置。在外人看来,诊所的诊疗椅存在不便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这原本不是一个刚刚步入大学生活的新生会考虑的问题,冯毫却将问题化作机遇,用行动为患者提供了便利。
冯毫2014年入学,2016年开始进入实验室学习,初出茅庐的他并不熟悉实验流程,常常手忙脚乱,甚至一个实验耗时一个月才能弄清楚其中的条件。同学们常常不耐烦,冯毫却不着急,一转身开始气定神闲地翻阅文献,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理论基础。他深知,科研实验和其他实践不同,只有理论过硬才能在科研中游刃有余:“既然还不熟悉,就多做些基础工作。”当问及印象最深的一次实验,冯毫提到,那是一次面对全新的实验仪器——流式细胞仪,这是院里的省重点实验室新进的仪器,甚至指导老师也没有操作经验,探针孵育时间、细胞消化方法等都需要自己摸索。面对一个几近空白的领域,热衷于思考的冯毫没有打退堂鼓,反而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材料。通过多方学习,忙活了几个晚上后,他终于找到了适用的实验方法。
乐观的人运气不会差
怀着对科研的热忱,冯毫不断汇报实验方案,改进实验设计。在导师李敏启教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他的科研学习终于渐入佳境。本科期间他共发表5篇SCI论文,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绩。
在谈及这段过去时,冯毫回忆说科研工作的辛苦需要乐观的性格作支撑。有一次在准备一篇阿司匹林对口腔鳞癌作用的文章时,一边有繁重的课程和考试,一边又要去实验室做实验,面对双重压力,冯毫和小组同学们一度十分焦虑,但时间不等人,实验又必须依赖时间才得以完成。面对困难,冯毫咬紧牙关,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十几公里外的药谷实验室,尽力在不耽误实验进程的同时完成了一周数门功课的考试复习。回忆起那段时间,冯毫满是苦尽甘来的满足与欣慰。
实验顺利,论文的发表却几经坎坷。冯毫连续投了几次稿都被退回,一会是排版有问题,一会又是格式不符合要求,每次收到拒稿邮件,他都会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想着是不是自己的文章没有意义。眼看着日日夜夜的努力即将付诸东流,但困难没有让他感到挫败。整理好自己的思绪后,他决定和同学们换一个刊物再试一次,这一次他等来的不再是拒稿邮件,论文终于得以发表。说起这些,冯毫认为是科研路上必须经历的:“生活总会继续,我还是比较乐观的,遇到难题一般睡一觉就好了。”
繁忙的学习生活之外,冯毫的爱好也十分广泛,他喜欢羽毛球、台球和健身,但他更爱的还是与实验室里的仪器打交道。与许多人不同,他把学习和实验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冯毫在山大实验室里度过了三年,正是这三年时光,他将自己打磨成了一个有基础、有责任心的准医学研究生。未来的旅途中,他想在临床科研中继续从事口腔医学研究:“是基础医学的发展在帮助我们理解甚至治愈疾病。”面对自己的选择,冯毫有着强烈的使命感,“To cure,to relieve,to comfort,未来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