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冬蕾来说,校长奖学金曾经是一个需要仰望的奖项。但在刚刚过去的12月,她参加了“榜样的力量”优秀学生颁奖典礼,从校长樊丽明手中接过了校长奖学金的证书。终于,她也成了那个自己曾经羡慕、遥望和憧憬的人。
颁奖典礼上,校奖代表说的一句话很好地诠释了王冬蕾的感受,“校奖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作为本科生最高的荣誉,校奖给了王冬蕾足够的肯定,是她本科阶段完美的句点;同时也提醒和鼓励她,在研究生阶段要更加努力,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王冬蕾,化学与化工学院2014级本科生。中共党员,化学院化工一班班长。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山东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已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IF=4.167)发表SCI论文一篇。曾参加“第五届全国化学类专业科技交流会”等国内会议,获得研究与创新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化学院独特的实验培训体系与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得王冬蕾大二上学期便有机会联系导师进入实验室学习。在认真研读学院各个老师的研究方向后,她将目标锁定为物理化学组,以电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
涓滴江海,厚积薄发。进入实验室后,王冬蕾经历了四个月的基础学习,跟着师姐熟悉新型仪器操作、电化学工作站的使用以及电化学会用到的软件、材料合成、表征方法等等。从实验仪器的超声洗涤、药品的选择与配置、材料的制得与表征,到性能的测定、文献的检索与探究,再到检测条件的改进……那段基础学习的经历,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前四个月的基础学习对我的实验研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巩固了我的电化学基础,因此自己做实验时上手很快,对实验仪器、流程也很熟悉,节省了很多时间,避免了很多细节错误。”
大二下学期,王冬蕾开始组建自己的实验团队。在导师的思路引导下,他们阅读了大量文献,最终确定了“基于植酸/氧化石墨烯修饰的玻碳电极对多巴胺的电化学检测”这一选题。
多巴胺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异常水平的多巴胺会引起帕金森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王冬蕾他们想从分子角度开展化学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疾病进行预防。选题确定后,他们就开始了“泡在实验室”的生活,只要没课,就在实验室做实验。他们自己估计了一下,每周基本会去五次实验室,有时一待就是从早上8点到晚上21点。经过半年的实验,不断查文献,调整实验条件,尝试新方法,王冬蕾他们终于探究到了最合适的材料制备浓度和检测条件,在对材料表征进行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合后,实验成果发表在了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上。
最初迈进实验室大门的时候,王冬蕾怀揣的是一份单纯的热情与好奇,但一番尝试下来,她不由感叹:“学术研究真不是最初想得那么简单。”
在深入了解化学实验,特别是在开创自己的实验项目后,王冬蕾一次次面临迷茫。“做多巴胺实验的时候,数据怎么样都出不来,感觉做不下去了,又和学习时间有冲突。我就在想,做这个实验到底有没有用啊……”面对这些困惑,王冬蕾也曾产生过动摇,但好在她坚持了下来,没有放弃。“其实,应对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放弃,而是调整自己的时间和心态。”在遇到学习和学术冲突时,她慢慢学会如何使用时间——减少刷手机的时间,提高做实验、学习的效率,在最合适的时间做最合适的事,尽量把事情安排得有条不紊。
“做实验一定会遇到困难,不能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一点点克服课题中的困难,怀着一定会出成果的信念,王冬蕾他们最终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谈起这次实验的最大收获,她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轻易放弃,实验过程中,导师和师姐把他们作为过来人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在他们的引导下,我养成了遇到困难不退缩、多思考多总结的习惯。”回想整个过程,王冬蕾说,之前遇到的很多困难都是自己主观上夸大了,“经历后会懂得,那些当初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也是有办法完成的。”
在王冬蕾的学术研究之路上,英文文献写作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Phytic acid/graphene oxide nanocomposites modified electrode for electrochemical sensing of dopamine》(《植酸/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电极对多巴胺的电化学传感》)是她的第一篇第一作者的英文论文。整个实验历经一年,从最初的查阅文献、做实验,到后期的整理、完善数据,在导师的协助下完成论文投稿、修改、再投稿。最终,论文在2017年最终发表。长时间的实验研究、论文撰写和漫长的等待让王冬蕾不再有某一瞬间的欣喜若狂,对她来说,论文的发表更像是细水长流,终有所成。
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王冬蕾查阅的所有文献都是全英文的。起初阅读英文文献时,经常会遇到长串的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她就把文献打印出来,一个词一个词地查,一句一句地翻译,直到看懂全文。最开始,阅读一篇英文文献要花费一周的时间,慢慢的,看的文献多了,她逐渐掌握了阅读技巧,开始挑实验部分重点看。现在,她完整看一篇文献只需要两天,在紧要时候也能一小时内从文献里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从惶然无措到熟练查找再到最终一作的发表,这些成果是导师的指导、师姐的帮助以及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王冬蕾参加第五届全国化学类专业大学生科技活动交流会
关于做学术,王冬蕾认为最重要的是“诚”。一方面要诚心,做学术的态度要诚,要能够静下心去悟,能够潜下心去钻研;另一方面要诚信,做学术容不得做假,也不能有侥幸心理,必须脚踏实地地完成整个研究。
时过境迁,从初尝实验的酸甜苦辣,到如今的学术小达人,对王冬蕾来说,在经历了整个过程之后,所有的喜悦、受挫、挑战、成绩都成了她成长之路上一个个扎实的足迹。寄语学弟学妹,王冬蕾说:“要充分利用学校师生的资源,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并且,要勇于尝试,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