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校奖得主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校长奖和学术之星奖获得者王忠轩:科研格“物”,“理”寓于心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12日 16:06  点击次数:

初见王忠轩时,他正站在光电所的大门口和我们挥手,简约的蓝色针织衫、亲和的笑容,令人联想到电影中的邻家大哥哥。在他的体贴问候中,我们随他一起走进与他朝夕相处的光电所,也走进这个温柔大男孩背后的坚毅与智慧......

王忠轩,物理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师从秦伟教授。研究方向是有机手性聚合物晶体中的轨道效应。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共发表SCI学术论文8篇,包括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Applied Physics Letters、Advanced Science、Nano Letter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等国际一流期刊,总影响因子之和大于93。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总影响因子之和大于49(两篇一区,两篇二区),包括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IF=27.398)和ACS Nano(IF=14.588)。发表于物理学权威期刊APL上的文章被选为Editor's Pick。曾获得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优秀研究生、山东大学第十一届学生“五.四”青年科学奖、山东大学研究生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山东大学研究生优秀学术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多次在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中做中文和英文口头报告,并获得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发光和光电性质学术会议优秀海报奖。

兴趣筑梦,学术无疆

早在高中时期,物理学便在王忠轩的心中播下了一颗兴趣的种子。进入大学后,他选择了应用物理作为专业,并在博士阶段选择有机手性聚合物晶体中的轨道效应作为研究方向。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对于王忠轩来说,物理学的魅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他所研究的应用物理,不仅涉及物体内部的机理解释,还会以实验的方式对现象加以验证,让每个结论都有迹可循。

手性一词,是用来描述三维物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和化学等领域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物体具有手性性质指的是物体与他的镜像不能完全重合的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人的左手和右手,两者镜像对称,但是又不能完全重合。手性聚合物晶体,可以将之理解为一条纳米级别的螺旋细线,微观的结构对物理性质产生很大的影响,螺旋的形状给它的磁性和发光性都带来很大的影响,还可以实现某些特殊的探测功能。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光学领域最近几年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导师的引导下,王忠轩发现此领域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物理问题。他基于手性有机铁磁共晶,抓住有机共晶材料所具有的强电-声子耦合以及弱自旋-轨道耦合等特点,开展对手性有机铁磁共晶自旋极化相关物理性质的研究。最终,王忠轩通过一系列研究,揭示了手性有机铁磁共晶体内光-电子自旋相互作用机制,首次成功在不含3D电子的有机材料体系中实现自身铁磁性和光控自旋极化,并且实现了有机圆偏振光探测器的制备,这将极大丰富人们对有机共晶铁磁性、有机光-磁效应的认识,推动其在有机偏振光探测传感、光控磁存储以及有机圆偏振光OLED等领域的应用。

王忠轩认为,科研并不应困于实验室之中,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其实都是一项项科研成果的结晶。“我觉得手性材料在荧光领域的应用是非常有意思的。它价值最大的一个应用叫作裸眼3D。将有机材料曲面打印出来,通过施加不同的电压,可以使它显示不同的颜色,呈现出裸眼3D的效果,运用到屏幕领域,便可以随时在手机、电脑上看到3D画面。”裸眼3D、癌症探测、隐形材料,这一系列充满科技感的名词都与王忠轩所研究的领域息息相关,在一项项科研实验的突破中,许多看似遥远,仿佛只会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技术都变得触手可及。接近科学的最前沿便能预见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场景,科研虽看似是高不可及的殿堂,却在方方面面与生活息息相关着,从事科研的最大意义,便在于能够感到自己切切实实地为人类进步而作着自己的贡献。

努力与灵气,铺就科研之路

在大多数人看来,学术研究的过程是寂寞而单调的,王忠轩却不这样认为。谈到每天的科研生活,王忠轩兴致勃勃道:“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因为每天都会迎接不同的问题与挑战,总会有想不到的新情况等着你。”对他来说,在实验室中的日子并非简单的重复每日工作,而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现象背后的奥秘。在碰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中,他潜心钻研,在一次次突破中描画学术这道宏大艰深的命题。

王忠轩认为,自己的科研之路是努力与机遇共同铺就的。回忆起自己最难忘的一项研究成果时,王忠轩感慨道,研究的成功多亏了一场巧合。“当时我做这种材料的时候,起初一直做不出来,等到快测试的时候都没有准备好我的样品,便只好拿一星期前的样品去测试,结果发现一星期前的样品效果比刚做出来的要好很多,由此发现长时间的放置才是这个反应发生的窍门。”王忠轩认为,科研就是90%的努力与10%的“灵气”所共同造就的。所谓“灵气”,便是灵活的头脑,不以死板的眼光蛮干,遇到问题时应适度转化思路,运用曾经积累的经验寻找解决方法,往往才能事半功倍。

灵光乍现的机遇可以为最终的成就添砖加瓦,而这机遇必然并非凭空而得。偶然的运气,实则是由汗水与热爱所铺就的必然。闭起双眼,王忠轩仍能回忆起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的日子。“我一般是7:30左右起床,一旦时间安排比较紧张,中午是不午休的,晚上一般到10:30左右回去,一整天都呆在这边。偶尔哪天时间安排宽松一点时会休息一下。”轻描淡写的语气背后,是将自律内化为一种习惯的从容。

坚韧之气,历久弥坚

王忠轩的求学之路也有过被乌云笼罩的时刻,两次高考、两次考研,让王忠轩比同级的同学都偏大,也多了一份成熟与稳重。“高考与考研是很多人人生中需要跨越的两座‘大山’,”许多人这么说,而这两座山,王忠轩都跨过两遍,不断地努力与付出,不断地学习与精进,王忠轩凭借着这股坚韧之气,迈向了更好的自己。在跨越过这两座山之后,王忠轩选择了迎接更大的挑战。博士期间,王忠轩做出一个选择——跨专业。物理领域的各专业方向虽有相通之处,然而在博士阶段跨专业,却也给了王忠轩不小的挑战。“有时研究项目做到一半,会遇到不懂的知识或名词,还要回头去补本科时的基础。”为此,王忠轩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研究生与博士阶段的学习更需要自己的主动探索。“本科时学习的内容是书上都有的,只需要吸取前人的思想,但是现在你做的东西别人都没有做过,所探索的都是未知的领域,老师也不会像以前一样紧盯着你,现在完全靠自己了……一开始是什么也不会,感觉像前面有一个很高的山,自己看不到头的那种。”王忠轩说。

对王忠轩来说,第一篇自主完成的论文便是科研之路上的第一座大山。从确定选题到完成实验,再到论文的构思、写作与后期发表,整个过程历时两年多。王忠轩回忆起时不禁感慨:“第一篇论文比后来的每一篇都要难得多。最困难的是论文的构思。对数据的分析透彻与否,观点是否新颖,这些因素都对论文起决定性作用,同样的数据与素材让不同的人写出来,论文的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论文从最终写成到发表,更是经历了为期一年的曲折历程。满怀期望地给期刊投递稿件,被拒后修改,改了之后重新投稿......具体多少次轮回,王忠轩已经难以数清楚了。然而,当论文终于被SCI期刊采纳,并且得到了高评价时,往日的种种不易都顷刻间化为了值得。如今,那个对学术近乎一无所知的小白,已经以第一作者发表了4篇SCI。

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总会遇到引导前路方向的人,王忠轩特别感激导师对自己的帮助。尽管专业差别大,导师的一句“不在乎你以前学的什么,只要你跟着我,就一定没问题”,给了王忠轩读博之路上第一颗定心丸。“导师的重要作用不是教你该怎么做,而是让你慢慢地学会自己解决一些科研问题。”师从导师的日子里,王忠轩逐渐从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将从导师身上获得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财富,慢慢改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展望未来,王忠轩最大的希望便是进入高校或研究所,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深耕下去。“我最喜欢的工作状态是自己独立地完成工作,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主选择想做什么。”以热爱为舟,初心为桨,王忠轩将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一路向前,探寻属于自己的物理梦。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解欣怡 王晓萍    摄影:蒋晓涵 资料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