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时光,再次拥抱山大,齐鲁交通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闫邵航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一年前,他作为山东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从山大走入大山,前往新疆伊犁伊宁县第二小学支教;一年后的今天,经过了一年的实践躬行,他又从大山回到山大,进一步坚定了投身“交通强国”伟大事业的决心。
2021年夏日未过,山大研支团新疆队一行13人来到了新疆伊犁。初到伊宁县,除了远处的皑皑雪山、悠悠草原和晚上十点尚留念风光的太阳外,给闫邵航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班级中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对一切充满好奇、渴望的眼神。课堂上,他身为学校二年级七个班的科学老师,有时会觉得自己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小朋友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刨根问底的好奇有时甚至会影响课堂的进程。但闫邵航还是会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也会安排主题课程讲解我国科技成果,比如中国航天命名中的中国浪漫,“神州”“长征”“问天”“天问”等等,他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求知的种子,希望他们中有人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摘到真正的星辰。
课余时间,闫邵航和支教团也会精心组织活动、设计项目,为边疆地区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如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心巢计划”,通过心巢信箱的方式获取孩子们的成长问题,并一一回信予以解答;与他们一同搭建起山大附中和支教地的书信联系,带领伊宁县孩子们通过朋辈交流看看外面世界的“信疆游活动”;除此之外,支教团成员们利用周末时间走进社区的“红领巾小课堂”,给社区儿童们开展多种类型的兴趣课程,在丰富社区孩子们周末生活的同时,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他还曾与七一勋章获得者——买买提江书记交流、对话,倾听革命前辈对新疆建设、祖国发展作出的艰苦努力与美好愿景。谈到这段经历,闫邵航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毕业生走进大山,持续传递教书育人的初心,为西部大开发和乡村振兴奉献青春力量。
伊犁地处中哈边境、天山脚下,班内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同学占九成左右,少数民族的孩子们能歌善舞,热情开朗,但有时候普通话交流会成为他们之间沟通的阻碍。一段时间后,闫邵航发现小朋友们的普通话水平普遍优于老人们,他有时会想,几十年后如果再次踏上这片热土,县城街上的人们会不会都说着标准普通话,当地的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会不会因为研究生支教团的努力而提升。在最后一节课上,他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孩子们,不论以后大家是什么学历,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努力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在每个班留下了明信片,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在新疆的一年里,闫邵航也不忘回归自己的专业,去实地感受当地的交通网络。新疆地广人稀,他所在的伊犁州面积约是山东省的两倍,但人口只有山东省的约四十分之一。在这大美新疆之中,便利的交通网就成为大家游玩、差旅非常重要的因素。伊犁的高速公路不宽,但仿佛永远不会堵车,一路上服务区、收费站一应俱全,不论是荒凉的戈壁,还是丰沛的草原上都有一座座服务区在等待着游客。
闫邵航专门去看了著名的果子沟大桥和独库公路。果子沟大桥是从伊犁到赛里木湖的必经之路,这是一座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大桥横跨在两座山之间,仿佛浮在云端。作为中国国内首座大跨度公路钢桁梁斜拉桥,果子沟大桥是新疆公路建设史上一次重大突破,也是连霍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桥的建成彻底结束了新疆伊犁河谷出行的难题,给伊犁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独库公路是连接南北疆的重要交通通道和战略交通设施,使得南北疆一千余公里的道路缩短了近一半。闫邵航专门去了乔尔玛烈士陵园,这里埋葬着为独库公路建设奉献出生命的128位烈士,看着蜿蜒曲折的公路和连绵的悬崖峭壁,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当时条件之艰苦、施工难度之大,给闫邵航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大多数墓碑下长眠的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为了工程建设,为了祖国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站在一块块墓碑前,闫邵航深受先烈精神鼓舞,更坚定了要将所学所悟回报祖国交通事业的决心。
闫邵航说:“在新疆伊犁度过了一年不长的时间,但一年之中我做了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遇到了最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见证了“基建狂魔”在西北边境的壮丽之举。我相信,学生们不会忘记我们,这片土地不会忘记我们,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这满载而归、美好奇幻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