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师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张景德: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17日 08:00  点击次数:

张景德,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第七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主持或参与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入选2020年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

多年以来,张景德教授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即使某一天没有课,也要来学校坐班,好方便学生能随时找到他。他的办公室不大,瓷砖和空调还是十几年前的样式,窗台上,放着几张他和毕业生的合照,以及他参加师生排球赛的照片。自研究生毕业留校之后,张景德教授几乎没有离开过教学岗位,在不断探索、总结更好的教学方式的同时,他也在收获着教书育人过程中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做好老师、教好课程需要下功夫

张景德教授特别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也喜欢跟学生们在一起,他笑称,经常和年轻人打交道,让自己的心态也特别年轻。目前,他每年担任至少五门课程的本科授课教师,平均每年教学工作量超300小时。他的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与推崇,被学生评价为“最喜欢的老师,没有之一”。

当被问到深受学生喜欢的经验和窍门,张景德教授说,“做一个好老师,教好一门课,是需要下功夫的。只有花大力气研究课程、准备课程,保证课堂效果,学生才愿意上你的课,才认可你是个好老师。”

他教了近三十年的金工课就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与好评。“金工”是“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的简称,是一门知识面宽、需要理论结合实践的技术基础课程,只学习教材的话会觉得特别枯燥。张景德教授深知不能照本宣科的道理,他不断钻研怎样讲课能让学生跟上老师的节奏,采取哪些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他将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最新科技成果、国内外在某项技术上的差距、中国还有哪些“卡脖子”技术、山大老师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产业制造和加工技术的案例,等等内容,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既让同学们了解了时代前沿技术,又启发了大家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为国创新的责任感和豪情。该课程先后被评为山东大学校级精品课、山东省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课和国家级一流课程。

即便每年都在教同一门课,张景德教授还是会花很长时间认真备课,往教学课件里加入很多新的东西。他说,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非常快,刚接触金工课的时候,课程内容还仅限于讲解基础材料在工业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加快进步,一些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不断涌现,课程教授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研究,不断改进课程体系。在每个学期的学生评教中,张景德教授的平均分都在98分以上,同学们都说他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前沿,课堂授课内容十分丰富,讲课幽默有趣,教学方式独特,“讲得好,能听懂”,对学生的提升特别大。

善用教学工具 推进教学改革

随着网络教学软件和平台的普及,线上教学、互动已经成为很多课堂授课的常用方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线上平台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教学信息可评价追踪的优点。其实,在网络授课还没有大规模普及的时候,张景德教授和同事们就已经开始探索这种新兴的辅助教学手段,并录制了很多网上视频课程。学校启动慕课课程后,张景德教授团队已经有了相关经验,他们将金工课进行了全程48学时的录像,并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与好评,每学期选课人数1万多。2017年,该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张景德教授则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大学MOOC优秀教师。

对张景德教授来说,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推动了他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由原来的以老师为主导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原来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现在则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些简单的知识,学生提前在线上通过自学就掌握了。通过平台测验统计出的大家普遍掌握有困难的知识点,他会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堂答辩,如果学生掌握了,讲得自然明白,也能让大家都听懂;如果没有掌握好,肯定会有人质疑和反驳,就会引起课堂讨论,这样,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实现了从基础知识到难点的全覆盖,而且能合理优化课程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解决新工科背景下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与日益紧张的教学学时之间的矛盾,大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导向 创新引领

张景德教授主持和参与过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改项目,这些教改项目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为此,他和教学团队共同探索形成了“KAPI”即“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后来还加入了代表立德树人的“V”。材料学院段天一同学参加了张景德教授主持的“一种便携式燃气炉研制(KAPI)”项目,从钳工开始学习,又学习了3D打印、手工车、数控车、手工铣、数控铣、激光切割、冲压、砂型铸造、锻造、电火花线切割等等技术,最后终于完成了燃气炉的制作,他说:“这样真的很有成就感,我感谢自己遇见了KAPI项目,感谢勇于探索的自己。”

2019年开始,张景德教授和教学团队对一些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开始用项目引领的方式开展教学。他们将班级学生分成数个小组,以项目或者产品制作为主题,边学习边设计、制作产品,完成这样一个项目,需要选材、画图、计算性能,还要思考为什么这么做,项目的作用是什么,能达到什么性能,等等,每一步都在考验着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实践的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体现了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刚上这门课时,有的同学底气不足,说:“我年级这么低,这也太难了吧。”有的抱怨课程提出的要求简直难以承受。但是随着课程的推进,大家发现自己在“被逼”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实践能力也提高了不少。项目答辩时,张景德教授邀请专家来给学生们做评委、打分,优秀的课程项目,还会被推荐到学校的科创项目比赛中,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与积极性。

谈着学生做的项目,张景德教授自豪地拿出钥匙,打开了办公室的一个柜子,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学生们的项目中期报告和项目研制报告。他随机翻开一本结项报告,介绍着项目的初衷和成果。他说:“看着柜子里学生们的课程成果,仿佛像看着自己发现的创新宝藏。”

教学改革的成果也在慢慢凸显。2016年以来,在张景德教授的主持下,山大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连续两次通过了教育部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后首批认证通过的专业。通过认证的工程专业本科学位将得到美、英、澳等该协议所有正式成员的承认,为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

对于教学改革,张景德教授还有很多的思考,比如,优化现有的理论课程,适度调整学时以适应新工科的要求;以实践与创新训练为主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合并校内创新训练与毕业论文(设计),拉长实践与创新环节,缓解就业与考研对最后一个学年的冲击;实施基础与专业双导师制,使实践与创新训练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张景德教授说:“科技在不断发展,对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停止,‘新工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

做对学生负责的好老师

上高中时,张景德教授的英语不是很好,他的老师主动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给包括他在内的偏科比较严重的同学们补课,甚至好几次被教师叫到家里讲英语作业。进入大学时期,甚至到了教学岗位以后,他又遇到了很多这样对学生负责的好老师。这是他之所以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原因,“他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让我心甘情愿为这个职业付出更多的精力……好老师除了有好学问,更要有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心。”

张景德教授长期担任本科生导师,他所在的教学团队是学校较早开始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他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对研究生,他采取的是“宽松式”教育,主要以引导为主。例如,在研究课题选择方面,张景德教授会跟学生交流,做这项课题的目的是什么,研究的新材料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性能,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目前国际上该项研究的现状如何,这个方向上还有哪些“卡脖子”的技术需要解决等等,将研究方向与研究目标确定以后,查阅文献、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确定实验方案等具体的工作,则交由学生自己完成,再通过一周一次的组会,对大家的实验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分析、讨论。这种培养方式侧重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本科生,张景德教授的培养方式则是获取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我感觉大学生仍然需要有一个人帮助他们明确目标、锻炼能力”。除了担任本科生导师,他还担任科技创新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很多学生遇到问题,都喜欢找他聊天谈心,对学业的困惑、对未来的迷茫、失败后的挫败……因为他的随和,学生们很多事情都愿意跟他说。在这种日常交流中,他鼓励同学们树立学习目标,做好人生规划,指导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多参加有益的活动和创新实践,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除了学习和科研,张景德教授在生活中也跟学生有很多互动,材料学院每年举行的排球赛要求参赛人员必须包含老师、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的群体,张景德教授每年都会作为主力队员参加这个比赛,和同学们一起挥汗操场,享受竞技的快乐与激情。每次组会结束,张景德教授都会和学生们去千佛山校区的体育场打羽毛球,他叮嘱同学们要劳逸结合,不要天天都泡在实验室。

因为感情深厚,很多学生来济南出差或者回老家路过,都要来看看张景德教授,知道老师爱喝茶,还会给老师带些茶叶。张景德教授会很开心地请学生们吃饭,回忆一起经历的难忘时光。他说,学生们能在各行各业发挥才干,做着有益国家、有益社会的事情,这是作为老师最大的成就感。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王天歌 张丹丹    摄影:刀彦月 受访者提供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万广远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