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胎始结、二月始膏、三月始胎……”,是《胎产书》里面关于胚胎的描述,“这是我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后来命名《胎产书》,里面对胚胎的记录和国外最早记录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在公元前,而且《胎产书》对胚胎形成的描述比国外的描述还要先进、准确。”在刘尚明看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上好每一堂课,担负起教师职责的重要内容,也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举措之一。
刘尚明是《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课程组长,也是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负责解剖实验、形态实验、机能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涵盖组织学和胚胎学两个部分,组织学是描述人体微细结构,就是要用显微镜去看的结构,完全能凭肉眼去看到的微细结构叫解剖学。胚胎学讲的是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经过9个月的发育成为一个新生个体的过程。”2021年,课程组承担的《临床胚胎学》入选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育部“拓金计划”示范课程;2022年,《临床胚胎学》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入选国家首批向印度尼西亚提供高水平慕课清单。
启智润心、培根铸魂,坚守课程思政主阵地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不一样的,课程思政一定要结合课程的本质、内容,将课程所涉及的医学病例、社会热点问题、科研进展等素材,与医德教育、医学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式的‘理性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程设计上,刘尚明以学生为中心,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断改善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全过程。“比如讲授胚胎学中的试管婴儿,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张丽珠教授操作的,而张丽珠教授的父亲是同盟会的早期成员之一,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助手。张教授接受高等教育后,也在国外工作了,但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毅然回国,几经辗转,后来做了大陆上的第一例试管婴儿,所以不管是科研工作者还是医务工作者,爱国都是首位的……”在刘尚明看来,通过事例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医学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让学生有信仰、有担当,胸怀“大我”,在此基础上刻苦努力,认真科研,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在引入第三代试管婴儿时,刘尚明讲述了一件真实案例。在河北农村有一对夫妇,第一个孩子是先天性耳聋的患者,后来怀第二个孩子在产前检测时,也被诊断为先天性耳聋。“他们想要一个健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他们当时找到了解放军总医院的王秋菊教授,王教授给他们诊断出来夫妻双方都有一个基因缺陷,他们都携带隐性基因,生的孩子有1/4的几率是耳聋患者。后来,王秋菊教授就找到了咱们山大生殖中心的陈子江教授,她们联合攻关,用第三代试管婴儿,也就是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在2015年,帮助这对夫妇生了一个健康的孩子,这个事例还被评为当年的十大科技新闻……”通过这个事例,刘尚明希望引导同学们去思考,如何利用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发展、造福民众,同时引导大家认识到临床和科研相结合以及科研合作的重要性。在刘尚明看来,立德树人就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联系社会现实和化解学生困惑结合起来,让理论教学结合学生兴趣,根据时代变化和国家政策,融入当下发生的热点问题,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起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
2019年8月31日,“山东大学人体科学馆”正式开馆。人体科学馆是依托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学科力量,把历代医学人制作、收存的珍贵标本集合在一起,近千件展品全部由学校教师收集、制作和自主研发的标本、模型和数字教学软件等组成。刘尚明兼任人体科学馆副馆长,“我们人体科学馆里有一些胚胎标本,是我们齐鲁医学胚胎学的创始人张汇泉教授收集的,还有一些模型是张教授指导老师共同完成的,我就给学生讲张汇泉教授做科研之外的事例……”张汇泉教授在1915年进入的齐鲁大学医学院,当时的他是进步学生代表。“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候,他和邓恩铭都是学生代表,1921年邓恩铭去上海参加一大会议的时候,张汇泉教授去送别,我们这些教授除了做科研以外,还有爱国、进步思想……。”再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用全英文授课,“张汇泉教授都80多岁了,还亲自上阵用英文讲课。张教授的言传身教带来的科学家情怀和匠心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在刘尚明看来,不同的人生阶段会碰到不同的老师,教授的重点都不一样,但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而课程思政教育既要把握时代环境背景,又要直达人心、引发共鸣。后来,人体科学馆成立了学生宣讲团,承担起宣讲责任,“守护生命教育,传承医疗精神,就要让学生去主动参与,去体会、感悟。”
育人有道、润物无声,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
在刘尚明看来,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树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理念,营造协同育人的氛围,建立全面、立体、多元的育人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刘尚明办公室里放着一张学生的绘画,绘画获得了二等奖。他告诉学生“咱画画这么好,到时候再好好设计设计,一块想一个好的主题,争取得个一等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是刘尚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些学生画画比较好,就可以去参加大学生绘图大赛;有些学生文笔比较好,就让写写文章;今年还有一个学生想做一个试管婴儿的科普宣传,我看了看给他提提意见,争取也得个奖……”2021年,刘尚明指导学生制作的科普宣传的文案,获得了山东省科普创作大赛的三等奖,“我想今年再做一做,不一定得奖,但是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过程,对他们也是一个进步……”。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在刘尚明看来,以学生为中心,一定要有教师为指导,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学医本身是一件特别辛苦的过程,要打下特别好的基础,就要一遍一遍地记知识点,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既要引领学生拥有更广更全的知识面,还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认识到学习一定要一步一步的来,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动力,就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临床医学的学生来说,将来可能会成为一名医生,所以必须掌握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素质,“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重要,学生的培养从基础阶段到临床的各个环节,包括查房、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都要掌握,这些环节既是言传身教,也需要长时间润物无声式的教育……百年树人,其实就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思想政治教育要直达人心、引发共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慢慢地,学生也会随着交流的深入,积极发表对课程的看法或者感触,2021级临床5年制本科生卢佳就是通过课程交流和刘尚明慢慢熟悉起来,“每次在微信留言提问问题,刘老师都会尽快回复,耐心解释,直到给我一个满意的解答……”。在卢佳看来,刘尚明老师很注重课堂,课前会精心备课,课上讲解到位,并且采用不同方式增强同学们的参与感,“科研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在遇到没学过的知识时,我遇到问题了就需要刘老师或其他老师的指导,刘老师让我积极参加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掌握了一些新技能,这对于我将来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我很感谢刘老师在我求学路上的帮助和指点,我觉得遇见他这样的好老师是一件幸运的事。”
为了拓宽课程思政的载体,作为基础医学院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尚明组织制定了实验室考核标准,把实验室的考核纳入平时成绩,“开学前给学生们上一节关于实验室安全的课,讲讲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到哪些安全措施,实验室仪器设备怎么使用……卫生、整理仪器、清洗器械,这些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部分,将来进入社会,是要为他人着想、为社会服务的,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做到医者仁心。”
谈及未来计划,“我们是国家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是国家级的虚拟仿真中心,我们想把实验室打造的更好,服务好师生,争取产出更多的成果、更大的成果……”
同向同行、励学敦行,打造“智慧教学”平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收知识、运用知识,刘尚明开始采用课堂教学和慕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在他看来,慕课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慕课的形式是片断化的知识,是把知识重点一段一段的截取,所以在慕课课堂需要用主线把知识点联系起来,做到形散神不散。“除了有慕课,在组胚课教学的实验教学中,我们还有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形态学的数字化教学系统,制作了数字切片库……”数字切片库,就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将切片的组织学微细结构展示出来。“以前看微细结构都是用显微镜观察,切片不一样,看到的结构也不尽相同。我们就把这些切片全部扫描出来,做成数字切片,展示给同学们。这些数字切片的重点结构都是由我们授课老师亲自做标注。咱们学校要求比较高,要求双语教学,我们就在原有中文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全英文构架,从整体标本分类到标本说明,从重点结构的标注到测试题,全部实现中英双语。”
因时而新,乘势而变。在切片库的基础上,刘尚明参与开发了以切片库为基础的考试系统,以前的考试是拿着标本切片去考试,但是考试切片数量有限,除了要给标本重新编号,组织学生要好几轮,考两个周才能考完。现在开发了基于切片库的考试系统,是完全能模拟显微镜下的切片情况,也可以缩放、拖曳切片,这样学生就有了整体结构的概念,还可以看细节。“这种考试系统开发应用后,很多学校都推广我们校企合作开发的系统。”
此外,刘尚明还参与开发了胚胎学的虚拟仿真系统,系统可以按照胚胎的不同时期进行3D模型的展示,“本来胚胎随着时间的变化,外观、内部结构都会有变化,这个对初学者来说特别难理解。但是有了胚胎学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以后,模型更接近人体真实的情况,同学能比较直观的看到变化,体验感更强了,也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胚胎学的虚拟仿真系统受到了广泛好评,基于数字切片库及胚胎学虚拟仿真系统的形态学数字化教学模式获得了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立德树人有道,励学敦行无声。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中,刘尚明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守育人初心,勇担教师使命,以“仁而爱人”之心,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上好每一堂课,守好每一块阵地,用执着与热爱,写下了师者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