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东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在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引领下,研究生院全面推进“数字能力公共课程体系”建设工程,以支持导师团队通过探索数字中国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对标世界一流高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聚焦研究生数字能力教学开展深入思考和系统设计。为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研究生院和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研•数字教学】系列报道,选取有关单位在推进该工程建设中的深入思考、特色做法和典型案例等,予以发布,以资借鉴,为学校培养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奠定坚实基础。
2022年春季学期,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于智源带领教学团队首次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数字能力公共课“数据思维与分析基础”,内容涵盖大数据基础理论、Python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等。该课程是新闻传播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媒体”课题组历时四年教学改革成果的一次集中亮相。
从左到右依次为柳晓翠助理实验师、于智源副教授、王立强助理研究员
于智源副教授说:“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成为一项必备技能。”秉承这一理念,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他面向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讲授大数据分析类课程,内容和要求紧跟学界、业界需要。参考BOPPPS模式,通过“讲(理论讲授)、练(随堂练习)、测(前测后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夯实知识点,重点培养学生数据思维和分析能力。四年来,新闻传播学院在“大数据与智能媒体”方向开设“大数据推断基础”“新闻核查 ”“网络舆情分析”等多门数据分析课程。此外,随着柳晓翠助理实验师(前华为开发工程师)和王立强助理研究员(德国马普信息所出站博士后)的加入,教学团队不断壮大,团队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围绕课程目标打磨内容,形成团队合力。于智源副教授提到,前期课程积累和教学团队支撑是我们此次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数字能力公共课的基础和底气。同时,该课程也获得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入选2021年首批数字能力公共课培育项目,授课对象也从本院学生扩展到人文社科和理工类专业学生,例如历史文化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数学院、高等技术研究院等,首轮开课,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占比近八成。
授课对象范围的扩大,一方面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教学成果,但另一方面,选课学生学科背景的多元化也给教学团队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此问题,于智源副教授坚持“零基础教学”,以夯实学生数据思维为切入点,关注个体差异。一是在理论部分,课程教学从基本概念和基本定义入手,着重于知识体系的建构,使用身边具体实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理论知识,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在实验部分,从软件安装和环境配置搭建到具体编程,最终到实现应用,循序渐进,力求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对于课程的理解,增强数据分析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课上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不断提升团队的教学管理水平。来自管理学院的2021级硕士研究生李同学表示,“数据思维与基础”课程整体设计偏向基础,难度对于基础薄弱的自己来说完全可以接受,于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走到每位同学身边,我们可以随时向老师提出问题。
在学生考核方面,教学团队注重过程评价,除出勤和上机考试成绩外,学生的平时作业和随堂练习成绩占比超50%。团队老师布置针对性的练习任务,做好内容的前后衔接,并及时为学生讲解答疑。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反馈教学效果,让授课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除此之外,授课老师因材施教,对有专业基础的学生,设置高阶选做题,鼓励其运用创新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来自数学院的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江宏表示,“虽然自己曾经学习过Python,但是并没有接触过自然语言处理,通过学习这门课,不仅可以更加熟练地使用Python语言,还掌握了一些关于文本分析的操作。在这门课中,其实不管有没有Python基础知识,都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
谈到对课程的未来规划,于智源副教授表示:“首轮开课虽已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但仍有提升空间。”下一步,教学团队将总结经验,凝练教学大纲。尤其是针对选课学生专业背景多样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选课需求,有的放矢凝练教学内容。同时,整合国内外优秀师资力量,邀请专业学者、业界骨干以课程讲座、线下研讨等方式,实现学界和业界的联动,进一步充实“数据思维与分析基础”课程内容,努力打造成研究生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