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学生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刘晓亭:药学路漫,笃行求索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24日 11:08  点击次数:

编者按:近日,2019年度山东大学“学术之星”评选结果揭晓。该奖项的设立旨在激励学校研究生开展原创性和引领性科学研究,争创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推动“学术兴校”发展战略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其评选结果充分体现了目前学校研究生的最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每年全校不超过十人获此殊荣,你将在这里见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风景。山大视点网站山大人物栏目特推出2019年度山东大学“学术之星”系列报道,以鼓励广大学子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在科研创新道路上砥砺前行。

刘晓亭,山东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姜玮教授。获2019年山东大学“学术之星”奖、2019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山东大学研究生校长奖学金、2019年齐鲁医学院银丰奖学金、2019年山东大学研究生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等,研究方向为核酸纳米载体的设计和细胞内生物标志物分析及药物递送,目前已发表SCI论文三篇,累计影响因子21.828。

助力抗癌矢志不渝

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恶性肿瘤(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几年来发病死亡案例均呈持续上升态势,每年所致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防控形势严峻。

“攻克癌症是全人类最宏大的理想,也是我选择药学的初心,当然是我最想实现的愿望。当然,这个命题很难,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实现这个愿景。”谈到专业选择的初衷,刘晓亭平静地说。

化疗是癌症治疗最常用的方式之一,但是化疗效果通常受限于药物耐受性的出现。刘晓亭在研究生期间设计了几种核酸纳米结构,实现了肿瘤细胞的成像及药物耐受性的逆转。基于这几项成果,她被学院推荐并当选为山东大学“学术之星”。

“任何成果和荣誉都是过去式。”刘晓亭面对荣誉很清醒,因为她认为还有更多的事需要去实现, “药学人肩上的担子很重,但我和我们这一代的药学人一样,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孜孜不倦、勇攀高峰,为祖国的医药事业和人民的健康福祉努力奋斗。”

刘晓亭说,药学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既涵盖了生物医学,又包括化学物理;药学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巨大价值的应用学科,新药的发现,药品的生产,药理作用的阐释都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药学发展迅猛,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的药学研究也迅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果。但是,我国的医药行业产业以仿制药为主,药学科研方面也缺乏开创性和主导权。在药物发现方面,我们既缺乏前端药物靶点的发现,又存在后端临床研究的薄弱,形成了两头窄、中间粗的现状。对于刘晓亭来说,成为这一代药学人既是一种机遇,更是选择了一条面临无数挑战的学术之路。

科研之乐韦编三绝

2015年,获得推免资格的刘晓亭选择留在山大药学院,进入王磊教授、姜玮教授课题组,开始了研究生学业。

“一开始,我课题思路理不清,英文文献看不懂,实验进展也不顺利,心想怎么会有人喜欢做学术呢?”刘晓亭回忆往事时笑称。作为刚刚接触科研的研一新生,刘晓亭的学术起步并不顺利。

2018年,刘晓亭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发表了题为“Endogenous Stimuli-Responsive Nucleus-Targeted Nanocarrier for Intracellular mRNA Imaging and Drug Delivery”的论文,主要内容是构建了一个内源性刺激响应核靶向的纳米载体,用于细胞内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及肿瘤的治疗。

这篇文章是刘晓亭已发表文章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因为这篇文章给她带来了最纯粹的学术快乐,也是这篇文章的发表,让她知道在学术上自己可以做到。“我现在感到做科研很快乐,现在我的时间也大都放在实验室里。”也是从那时候,刘晓亭开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充实。在外人看来是乏味的实验室生活,却是她眼中最丰富多彩的“细胞世界”。

刘晓亭总结,一个课题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提出想法,开展实验,撰写文章。万事开头难,提出一个想法后首先要考虑其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要考虑创新性、可行性。“最开始没有想法的时候,就每天看文献、记录文献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关键点,没有进展的时候就要积累,厚积薄发。”刘晓亭说。顺利的时候,提出一个想法就可以开始实验了,不顺利的时候就要反复琢磨,“有一次刚放假,到家不久又被召唤回学校改想法。”刘晓亭认为最难的也是在这一阶段,会让人丧失信心,但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前期遇到的困难越大,解决困难后收获的快乐越多。

“做实验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不要怕麻烦,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刘晓亭喜欢做实验,也喜欢作总结。“在实验工作中要脚踏实地,多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结果并仔细分析。遇到问题要先考虑大方向有没有问题,确定大方向没有问题后再逐步分析小问题,并加以实验验证。”在研究工作中,刘晓亭十分认真有条理,她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灵机一动,因为这可能就是一个新的想法或是一个好的论证思路。

“比较让我头疼的是文章写作。刚开始写科技论文时容易要么写大写空,要么观点太小太局限,有时候改了两三个月都没有思路。但是不管多么失望,都要抱有希望。”一点一滴,自称原本性格比较急躁的刘晓亭现在已经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写作框架,也已经学会“稳中求胜”。

师门传承勇攀高峰

有人说,学术之路是孤独的探索,但对于刘晓亭而言,学术之路更像是一场众志成城的接力赛。

最初,根据老师的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周都要阅读高水平文献并总结,通过长期积累,初入学术之路的刘晓亭开始了解研究方向的热点,学会总结研究工作的创新点;此外,每周的工作周报中,除了工作总结外,也需要写下本周体会,这也让刘晓亭不再单纯地为了实验而实验,更仔细体会了科研的意义。在课题设计和实验方面,课题组的师姐们给她提供了莫大帮助,即使她们已经毕业工作,但当刘晓亭遇到问题时,她们总会及时分析她的疑惑并给出由衷的建议。

“我们课题组是一个和谐友爱的大家庭,大家关系都很好,我很幸运能加入这个课题组。”刘晓亭说起课题组,言语间流露出深厚的情谊。采访的间隙,她还记挂着实验室里的小“细胞”们,嘱咐师妹实验事项。

“感谢导师们对我进行耐心的点拨,循循善诱,教会了我科研的逻辑思维,使我逐步开悟,我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老师,我会心怀感激并永远铭记。”刘晓亭对导师充满感恩与敬佩之情,他们不仅是刘晓亭的学术引路人,更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导师。

“今年,我也接过了师门的接力棒,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并获评山东大学校长奖学金。感谢王老师、姜老师为师门带来的勤学好思、精益求精的学风。”刘晓亭相信课题组的“精气神”也将通过他们一直传承。

“再长的路,一步一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脚步就无法到达。”刘晓亭的座右铭和她秉持的人生态度相契合,不骄不躁,踏实做事。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刘晓亭和所有山大人一样奋力追逐梦想。在学术路上,她的梦想之花已经悄然绽放……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杨小雪    摄影:资料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谢婷婷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