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学生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山大面孔 | 校园里的读书达人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23日 08:00  点击次数:

编者按:今天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关于读书,想必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题。读书可以启迪智慧、深邃思想,可以开阔眼界、豁达胸襟,可以提升修养、慰藉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曾在书中求索、碰撞、感动、怀疑、收获,都有属于自己的关于读书的故事。那么,你最喜欢读哪方面的书?每天会拿出多少时间来读书?有哪些坚持不懈的阅读习惯?读书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专门采访了校园中的几位读书达人,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关于读书的故事……

数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魏忠凯:读书,可以活得更加幸福

2005年的夏天,10岁的小牧童坐在树荫下,一边放羊,一边读着《三国演义》。书中赤壁的烽火深深吸引住了他,一不小心羊跑了,后知后觉的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羊找了回来。这是数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魏忠凯最难以忘记的童年回忆,也是他爱书读书的开端。

魏忠凯生于一个闭塞的小村子里,家里生活并不富裕。刚开始接触书的时候,他读的都是一些像《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小说,“不为别的,就感觉十分热闹和痛快”。直到上了初中,历史老师推荐并借给了他一本已经翻得破旧的长篇小说,魏忠凯如获至宝,废寝忘食,两天就读完了它,“我很感谢我的老师,他为我开辟了精神世界,那时候我才懂得了一点什么是文学”。

自此以后,魏忠凯便迷上了读书,什么类型的都读,民间小说、现代文学、诗词歌赋、科普读物……有一段时间,他曾痴迷于电子机械研究,通过读书自学,竟然能够简单地修理一些收音机之类的小家电了。由于生活清苦,魏忠凯没有多余的零花钱来买书,他便想尽办法找书看。他找到了一个废品回收站,跟老板商量,以后收购到旧书,再转手卖给他,他这才得以有书看。

初中毕业后的假期,只要家里没活干时,魏忠凯天一亮便起床,带上水和干粮,骑着自行车,走二十多公里,到市里的图书大厦读书,一坐便是一天。那时的他,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谈到自己读的次数最多的书,魏忠凯说了三本——《平凡的世界》《恰同学少年》《为人类工作》。前一本书滋润了他的内心,教会了他如何去热爱生活。后两本书是伟人毛泽东和马克思的传记,给了魏忠凯极大的心灵震撼,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以前读书学习心里尽想着自己,想着怎么取得所谓的成功,还看了不少励志成功学的书”,读了这两本书以后,他觉得人的一生不应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活着,“我的学科、我的工作能够为人民做出哪怕是一点点贡献,我也会感到莫大的幸福”。

无论多忙,魏忠凯都保持着早起读书的好习惯。他化用贾岛的诗句开玩笑道:“真是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工作学习就好像没了支撑的动力了。”除了自己读书之外,作为学校浩然书社的社长,魏忠凯还会组织同学们共读一本书,开读书交流会。在他看来,把大家聚在一起,交流交流对书的看法,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读书之外,魏忠凯还爱好骑行。他觉得,不论是读书还是旅行,都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加明白,更加幸福,这种幸福不是那种满足自己私欲的假幸福,而是认清世界,明白前路后,积极乐观地走下去的幸福。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时潇含:让阅读照进生活

会场上人声鼎沸,台下,著名作家王干、南翔捧着一本书细细欣赏,不时向台上投去欣赏的目光。沿目光聚焦,闪光灯下,是一个娇小的身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本科生时潇含身着黑色衬衣,外搭牛仔裤,干练中透露出青年人独有的朝气,这是她的新书 ——《我有所念食,隔在远远乡》的发布会现场。

时潇含是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畅销散文集两部,法国里尔政治学院交换生,“智齿说话”公众号创始人。她从小就很爱看书,也“不挑食”。最近,她又重新拾起了严歌苓的作品,“有些书就是隔一段时间再看一遍,可能会找到新的角度。”她读起书来很随性,有的时候两三天也看不上几页,有的时候又能一口气读完一本几百页的小说。“对我来说,读书不是一种任务,而是用来放松的。毕竟阅读是成本最低的一种‘娱乐’,你可以足不出户地‘游玩’世界。”或许正是如此,时潇含才能十年如一日保持对阅读纯粹的热情。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输入的话,那么写作无疑是一种输出。和阅读一样,很小的时候,时潇含就开始发表作品了,她至今还保留着第一次发文章获得的20元稿费。迈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年,时潇含开创了自己的公众号“智齿说话”,用类似周记的方式“抵抗失忆,传递温度”,写出了《初雪与蛋炒饭》《北门外的菜煎饼》等很多爆款文章。从书里走进生活,又将生活写进书里。以前每每听到有人问,学文科有什么用,时潇含都不免觉得尴尬,但公众号里那些引起大家共鸣的文章让她觉得,能留住一些值得记住的事情,传递一些难能可贵的温暖,不就是可以一直追求的价值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时潇含一直书不离手,也一直“在路上”。每次读书的时候,看到哪个地方被作者描写得宛如仙境,哪种小吃被形容成“玉盘珍馐”,时潇含都会用小本子记住,待有机会体会过之后,再“和作者算账”。她会在红叶谷游玩时忽地想起《红楼梦》里的秋梨糖水,会在里昂偶遇“螂兄”时开一个“等待戈多”式的玩笑。而聊到最近阅读的书目时,时潇含饶有趣味地谈起了《达芬奇密码》,她希望在游览法国时,自己不是没有营养地“啊啊”感叹两声,而是能感悟这些美景背后的文化魅力。

时潇含说,真正的阅读应该是用来“解释生活的,是感悟生活的途径”。对她来说,阅读与写作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而她们都离不开的,是生活本身。

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司若兰:读书是“身家性命”

“读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笔者问文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司若兰。

“读书是身家性命”,司若兰脱口而出,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司若兰打记事儿起就喜欢阅读,童稚时,每次经过书摊,如果家人不给自己买上一本连环画,她是不肯善罢甘休的。小学、初中,她沉醉在儿童文学与世界名著的世界中。高中以后,她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读。高考填报专业时,本着对文学的热爱,她毅然选择了文学院。

“读书有时候会累,尤其是读专业性的书。累了我就换一种书读,这可以使我心情放松。” 她的读书诀窍是两个结合,即论文与读书相结合,专业阅读与随心阅读相结合。她最喜欢看的书是日本的推理小说,尤其喜欢西泽保彦的小说,这一系列的书她基本已经读了个遍。此外,中国文学如《红楼梦》《镜花缘》,欧美文学如莫泊桑、卡夫卡、加缪,日本文学如三岛由纪夫、井上靖,聊起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司若兰如数家珍。

文理图书馆三楼是她最喜欢待的地方,因为那里最靠近中文书库,有大量的书目可供阅读,最有读书的氛围。没课的时候,她常常早8点来到图书馆,晚上10点离开。春去秋来,从本科到博士,司若兰将这一习惯坚持了9年。她在图书馆的借阅记录,几乎每年都位于前列,仅2020年就高达241本。

在司若兰看来,读书是一种审美教育,能使人得到情感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品格,开阔思维,进行自我矫正。她认为,读书最忌图快求简,尤其是要拒绝梗概,拒绝他人总结,拒绝所谓的“三分钟读一本书”。“因为读书本身就是最便捷的学习。多闻阙疑,才是我们读书应该保持的态度。”

儒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冷琴琴:读书使我进步和成长

早上六点起床,七点到图书馆读书,是儒学高等研究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冷琴琴坚持了很久的习惯。长时间专注地阅读是冷琴琴每天必备的功课。“读书要最重要的就是专注,专心地投入进去。同时,也要找准自己阅读的目的和感兴趣的方向,这样才不会枯燥,才能有动力。”每过十天这样勤奋认真的读书生活后,冷琴琴就会给自己放一两天的假,休息娱乐一下。

对她而言,热爱阅读,是专业所需,也是提升自我的最佳途径。“因为我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史,本身专业的学习就需要大量读书,但同时,阅读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她认为,阅读可以极大地锻炼和提升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多阅读经典,学习作者的思维模式。“当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的时候,就去读经典吧。经典著作的思维方法和模式不会过时,无论哪个专业都有几本必须要读得滚瓜烂熟的经典书”。

她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前,会根据研究的主题或某个方向去寻找相关的书籍,然后判断哪些书该泛读,哪些书该精读。在读书的过程中,她用便签把某些特别感兴趣的地方标出,立刻写下一些想法和观点,然后对某个点进行深挖研究,最后整理成读书笔记。除了阅读本专业的书籍之外,冷琴琴还看一些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书籍,“通过大量阅读、广泛涉猎,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有效地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和研究水平”。

“小时候家里能读到的书不是很多,仅有的几本都被我翻烂了,我还会经常向同学借书。”正是源于从小对于读书的渴望,她很珍惜现在的阅读时光。“我直到上高中后学校才有了图书馆,那时候才开始真正地读书。现在大学里我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坚持阅读带给她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无形的心灵的力量。她说:“读书使我进步和成长,希望大家都能多读书,在读书中找到乐趣和方向。”

泰山学堂本科生郭思畅:有些书是一定要读的

辅导员介绍泰山学堂2019级本科生郭思畅时,说他“话不多,但读书极多”。聊起来发现,他并不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谈起读书的话题,思路清晰,观点深邃,言谈中透着舒朗旷达。

2020年,郭思畅在图书馆的借书量是178本。谈起读书,他反复重复着一句话:有些书是一定要读的。但他眼中这些一定要读的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书单,倒更像源于一种不断认识世界、渴求知识的紧迫感。哲学的是一定要看的,历史的也要了解,政治经济方面的书也需要看……看完手头的一本,在某篇文章或者书中看到另一本书的推荐,大概率也会被他列入“必读书目”。

他说,无论是从信息获取、学习观点的角度,还是人在读书构成的知识图景中塑造自己的需求,读书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不读哲学相关的或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书,我很难设想自己会如何开展计算机或者算法方面的研究”。对他的专业而言,这些书给了他一种思考的方法或者直觉,让他了解了什么是专家性的、灵活性的思考,对他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读完一本书后,郭思畅习惯写写心得体会,不写就会觉得没有收获。“看别人写的东西对自己的写作帮助很大”,“有的时候觉得有些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所以就会渴望看更多的好书”,“阅读—思考—写作—再阅读”,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关于选书,郭思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不想看的书不要选,想看的书一定要读完。“就好像我之前看的很多小说,一开始觉得平淡无奇,但看到最后觉得非常好,简直拍案叫绝,如果不看完,你怎么知道这是一本这么好的书呢。”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庞博:读书的初心在于求知欲的满足

作为在图书馆高频借书的“读书达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庞博同学2020年共读书130本,采访中,他给我们带来了自己独特的读书体验。

庞博并不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也不会仅仅出于好奇便对各类书籍浅尝辄止,他对自己的读书需求有非常明确的了解和定位。他在图书馆借阅的图书中,很多都是专业相关书籍。他会配合课程所学搜集其他高校的主流教材,在课下补充习题册和信息集,在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实践运用有差距时,就会搜集自己所需的参考教材,不断挖掘自己欠缺的和感兴趣的部分,课后或睡前拿来读一读,啃一啃,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庞博说,学习这个漫长的过程就像练武功一样,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专业来自阅读,阅读量越大,学以致用的功力便会见长。他积极投身于电子设计和智能车等科创项目,大二时就拿到了省奖和国奖各一项。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遇到瓶颈时,他会在万书丛中漫步,通过汲取书中的知识来寻求解答。

对于知识的渴望、求知欲的满足是庞博读书的初心。他说:“我会倾向于为了解和学习一件事情而读书。”假期里,庞博推导算法时遇到困难,夜晚反复思考也无法将问题解决,而在读到的另一本书中,他恰巧看到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讲解,此时才如释重负。

《相约星期二》是庞博强烈推荐的书,他说,这本书陪伴他走过了一段黑暗的时光,阅读这本书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书为伴,与书为友,他在书中得到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有体会生命价值的密码。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张丹丹 朱炜明 王亦婷 戴玥 甘传昀 纪君婷 曹明芝    摄影:甘传昀 资料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万广远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