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学生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山大面孔:与学术经典“对话”的本科译者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14日 17:43  点击次数:


近日,东方出版中心首次出版了英国学者安德鲁·鲍伊的著作《谢林与现代欧洲哲学》的中文译本,对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哲学专业的三名学生来说,这并非一个普通的书讯。自2022年起,在哲社学院王丁教授的指导下,他们就作为本科生开始翻译这部英语学界谢林研究的经典之作。整个翻译过程历时两年余,经过四次全书校对、七次译稿大修,最终完成了这本近二十万字的译著。这本书见证了他们的自我磨砺与沉潜致思,而严格的文本处理和翻译训练也为他们在学术道路上的精进播下了种子。我们一同聆听这三位译者的故事——哲社学院2019级本科生(2023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田佳润、2020级本科生孟德誉和2020级本科生杨萌萱,见证他们在“译路”上经历的困难与欣喜,也见证这一相互促进、相互鼓励、共同进益的学术之途。

田佳润:科学的事业一定是“have to do”

“科学的事业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可能谈不上‘must do’,但一定是‘have to do’。”当谈及这段翻译之路时,译者之一田佳润这样讲到。

田佳润为青少年讲授哲学课

在经历了“览岳”哲学本科生论坛上的论文切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哲学项目的实干磨砺,以及“然登”学术沙龙的组织工作之后,田佳润具备了进一步学术实践的能力,并在偶然间迎来了这次宝贵的学术训练机遇。田佳润笑称,当时,几位青年译者可谓是“无知者无畏”,一拍即合,决定以译促学。

安德鲁·鲍伊的这本著作理论覆盖面极其广阔,同时又在细节论证上独到精微。“读中文译本尤其是用语流畅的那些译本时,很多细节和小问题都在阅读中被一笔带过和掩盖了。但是当你自己试图去翻译一本专著时,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并不简单。”田佳润补充说,在与异语言的互相照面与碰撞中,同一个单词,可能因为翻译后的一字之差,呈现的意思出现天差地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翻译工作,不仅仅对他的译笔做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亦使他在翻译实践中切身体味到了思想的乐趣:“一路做下来,感觉自己像侦探一样,搜寻蛛丝马迹并最终判案,非常有趣。”

虽然说起来云淡风轻,实际上的工作绝不轻松。田佳润感慨:“整个过程可谓是困难重重。”但既然译笔已经触纸,一切就具有了使命或责任的意味。一遍一遍地去做、去改,才能无愧于一个哲学学子的身份与背后无数前辈投入其中的事业。这份事业,一定是一行镌刻心间、举重若轻的“have to do”。

孟德誉:“共攀科学高峰”

此前在青少年哲学项目组和本科生论坛等学术实践中的重重历练,为孟德誉能够踏入专著翻译之途奠定了基础;而在王丁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共读、思考的钻研经历,则是直接促动他毅然迈出这一步的主要契机。

孟德誉在整理校对书稿

理解德国古典哲学本身的语境就很有挑战性,这要求译者对整个哲学史及其内在理路都有一定掌握,也要求译者能够在阅读中深入原著的语境,把握其语词在不同情景下的含义。但孟德誉本就是乐于尝试并接受挑战的人——此前他不仅作为山东大学足球队队长获“省级优秀运动员”,亦多次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挑战杯”等赛事并斩获佳绩。对于这项翻译任务,他更是“抱着十二分的认真去对待”。

回顾整个翻译进程,孟德誉说:“到最后一次交稿时,围绕这本书的汉译工作已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历经数个稿本、多次删改,王丁老师更是组织了大大小小十几次小型讨论会,针对翻译中的诸类问题和术语译法,开展了详尽的讨论与共同商榷。”翻译过程中,经由层层深入的译介工作,他接触到了更多专业领域,也特别提到:“在碰到一些较为专业的内容时,我请教了许多物理学、文学、英语以及哲学本专业的朋友和老师,在此表示诚挚感谢。”

这段专著翻译经历使孟德誉进一步认识到,要想做好翻译工作,必须要有深厚扎实的文本基础、对不同语境下语词含义的灵活辨别以及持之以恒的学术定力。更重要的是,这次专业学术训练亦使他明晰了想法与规划:“未来会继续沿着当前的方向进行学习和研究,也会藉此经历不断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他以三人共同写在译后记中的话作为总结,这也是王丁老师常说的寄语——“共攀科学高峰!”

2020级本科生杨萌萱:“朋友!到广阔天地去”

曾担任过哲社学院学生会学术部部长、曾身披哲社队服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也曾站在“乐智者”青少年哲学课堂讲台和哲学论坛答辩席上的杨萌萱,亦在这种丰富而自由的环境中多方面成长并历练能力。他走入专著翻译的“远征”之途,有学术上的考量,也有更为内在的精神动因。

杨萌萱在做思考笔记

杨萌萱坦言,大三期间,对于哲学学习的迷茫与内耗,曾一度带离了他对理论的热情。此时,王丁老师反复教导:“要在科学的客观化进程中寻求自我的实现。”怀着这样的信念,他重新在思想现实中拾起求知的渴望。

翻译外文专著对于本科学生,必然意味着漫长的攻坚之战。他们面对书中呈现的古典到现代的复杂理论图谱,一边学习一边翻译,通过补充阅读相关著作和论文,逐步充实自己的知识背景,力求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深入研究性文本使杨萌萱在学习哲学论证上获益良多。在吃透文本的过程中,他看到“作为一名学者,应当如何进行论证,如何重组论证,如何为某一观点辩护,如何绝非出于幻想地联系起不同哲学家的思想脉络”,也深感这段经历对往后的学习弥足珍贵。参与到作者所处的论争中,与作者切磋观点,亦是翻译旅程中独特的风光。

三位译者都一同跟随老师学习多年,见证了彼此的成长。杨萌萱说:“不论这次经历如何,哪怕有过争论,都会成为友情的见证,希望这份见证能激励我们彼此:‘来吧,朋友!到广阔天地去!’”

王丁教授:在学术“实操”中砥砺自身

学术是实践出来的。

在谈到指导三位同学参与专著翻译的初衷时,王丁老师说:“这并非是为了让他们‘卷’,而是想让他们有机会去了解如何真正地‘做学术’。”他认为,“卷”是表面上的、疲于应付的、不触及事情内核的,但学术研究则能起到一种自身砥砺的作用,它要求深入到事情的内核。

为什么许多人会认为哲学是一种枯燥的观念游戏?这是王丁老师在与哲学专业打交道的十余年间曾疑惑的问题。“后来学院组织了‘览岳’本科生学术论文竞赛,看到同学们和同事们就一篇论文、一个论证废寝忘食的时候,我突然觉悟到:尽管哲学是一门偏重于观念的学问,但这不代表它没有‘实操’。”王丁老师认为,哲学的“实操”就在于能读懂别人的观点,能理解并清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来说,精确翻译的能力同样不可或缺。翻译并不是一个词对另一个词的含义转换,而是一种整体性的语言系统、思维系统对另一种的消化,并在这种消化中经受检验和冲击。正是这种内含于翻译当中的系统性训练,使研究者必要下足功夫过这道“窄门”。

《谢林与现代欧洲哲学》是王丁老师主编的“谢林及其影响”丛书之一,因而在指导三位同学写作学年论文的过程中,王丁老师决定将此书“顺便”交给他们做一个尝试。随着翻译工作的推进,三人从被指出问题到不断提出更为深刻具体的问题,让他颇为惊喜。“没有想到效果比预想中的好。”

“这本书是我十几年前读的第一本谢林研究专著,如今在我的指导下由我的学生翻译出版,也算是一种缘分和师生之谊的见证吧!”王丁老师说。他也同时发出邀约,欢迎有志于做相关研究并有一定外语基础的同学继续向学长们学习。

学术研究需要实践,需要接续不断的培养与训练,需要夜以继日的思考,也需要社会和学术共同体持之不懈的努力。汇聚在山东大学哲社学院,共同完成这样一份工作,他们不仅是师生之谊的亲历者,亦是山大人文学术之河漫漫长流的见证者。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周子龙 曹宇澄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谢婷婷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