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大人物 : 志愿者 : 正文

  •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张木子:把公益看作一种生活方式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07日 10:38  点击次数:

接受采访的前一天,张木子刚经历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手术,身体还有明显的反应,她打算接受完采访再补个回笼觉,好好休息一下。从今年年初确定配型初步相合,到后来漫长的高分辨检测、体检、骨髓动员,如今手术结束,张木子终于松了一口气——她的骨髓会在双盲前提下参与患者的救治,帮助患者对抗病魔。同时,大四的她顺利考研至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将继续在本专业上学习深造,同时也将在生活中继续践行公益,在学习中不断前行。

张木子,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本科生,2019年6月1日通过学校社团“髓缘”加入中华骨髓库,2021年4月21日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济南市第108例、山东大学第15例、历史文化学院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能为挽救生命尽绵薄之力,我没理由退缩

对于张木子来说,加入中华骨髓库是个巧合。2019年的儿童节,张木子看到了山东大学药学院“髓缘”社团针对大学生登记骨髓入库的活动宣传片,了解到了白血病儿童及其背后家庭的痛苦与需求。虽说宣教片里写着“深思熟虑入库”,但张木子觉得挽救生命是一个理所应当、无需思索的选择,平时就热爱志愿公益的她立即拉着朋友们登记加入了骨髓库。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当张木子接到初步配型成功的通知电话时,心里既惊喜又忐忑——这样小几率的事情居然让自己碰到了;但自己难免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过程感到紧张,而且今年她将参加考研复试,自己能合理计划吗?许多未知萦绕在她的心中,但并没有撼动她参与捐献的决定——“我妈妈是一名医生,在医院里经常遇到患者身不由己的故事,如果我能为某个患者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就没理由退缩”,回忆起当时的内心波折,张木子这样说道。因此,通过协商安排,捐献时间定在了复试拟录名单公布之后,她得以顺利地参加复试,济南红十字会也给予她许多心理上的支持,向她多次讲解捐献过程,打消了她内心的顾虑。

初步配型成功只是第一步,之后不仅需要高分辨配型和全身体检,还要打动员针,进行骨髓动员。这是因为人的造血干细胞平常大多在骨髓中,动员剂可以促使造血干细胞活跃起来,以便多分离一些出来释放到血液中。不同的人对此的身体反应不一。一般来说动员剂需要打九针,每天两到三针,期间针头一直留在身体里。张木子身体反应特别明显,加上她的胃一直不太好,那几天手臂一直酸痛无力,躺在床上晕晕乎乎没有精神。不过想到这样可以让另一个人重获新生,她就默默“咽”下了这些不适,咬牙坚持了下来。

父母都在德州,爸爸妈妈都会抽空来陪她。爸爸是教师,白天会请假来照顾她的生活;妈妈是妇科医生,晚上也会坐几个小时的车过来看她;同学们和老师都担心她的身体状况,会不时发来问候;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也会过来科普相关知识安抚她。这些都让她觉得很温暖很奇妙,一个捐献手术把这么多人都联系在一起,大家都为了生命的奇迹共同努力。

终于等来了最后的手术阶段。张木子静静地躺在床上,看着血液从她身体里流出又回到身体里,三个循环,十二个小时,就这样,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人,一名白血病患者,就可以继续对抗病魔,甚至回归正常生活。由于捐献遵循双盲原则,张木子并不知道被捐献者是谁,但她衷心祝福这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得以痊愈,走出越来越宽广的人生道路。

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捐献之举得到了学校及学院老师们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从前往医院注射动员剂到捐献过程中,再到捐献结束后返回校园,老师们耐心询问身体状况、悉心安排返校事宜,还举办了欢迎仪式,让她真正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此外,学院的同学和学弟学妹们得知她捐献的事情,都替她担心,还专门查了很多资料了解到没有什么副作用才放下心来,还制作了视频给她加油鼓劲儿。来自老师们和身边人们的鼓励让她感动,也更坚定了她践行公益志愿的心。

在公益中拓宽人生的意义

这并不是张木子第一次参加志愿活动。进入大学以来,她陆续加入小树林支教团、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从18岁至今坚持献血,到疫情期间为医务工作者的孩子送关怀,志愿已经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张木子在做志愿服务

“可能有些不了解志愿活动的人会觉得志愿就是‘为爱发电’,不太能够理解志愿者们的热爱和坚持,但是他们只不过是缺少接触的途径而已,一旦接触了解这些活动,就会‘上瘾’,”张木子这样介绍道。在她看来,志愿工作非常有趣,自己不仅能接触到许多不同的人,还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真切地帮助到别人。是公益让她找到了生活的一种意义,而且不论是什么样的服务,都可以和那里的人、那里的环境产生联系,学以致用,新的人、新的世界总是新奇有趣的。

有几次志愿服务的经历使她印象深刻。一次是带队做历史科普进社区活动,她本科读的是考古专业,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她看到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一枚考古盲盒时,心里不禁软软的,蹲下来,接过小朋友手里的盲盒,教他如何使用简单的工具模拟考古过程进而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能够用自己所学去给一个孩子解锁文物之旅的起点,甚至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觉得很满足”,她笑着说道。笔者最后通过多方询问才得知,她参加的这次科普活动拿到了省赛铜奖。

在张木子的理解中,自己的志愿工作也许并不会与“伟大、感动和牺牲”联系,绝大多数是细微、平淡、不起眼甚至单调乏味的,但只要认真去做了,一定会有收获。

就像那次进社区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多么简单的技能,但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却那么茫然无措。志愿者们不过是温和地和他们聊天,教他们简单的操作,给予他们一些陪伴,就能为老人们带去许多满足和快乐。张木子感慨,如果不是真的进入他们的生活,很难感同身受,由此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也是感触颇深。没有想到不过是一件小小的事,背后居然有这么多细节。她说,陆续接触到更多的志愿服务后才明白,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将自己锁进象牙塔,通过公益志愿活动观察不同人的生活是非常宝贵的经历和成长,于是自己就不受控制地一直走下去了。

我观“烟火”甚动人,“烟火”观我应如是

木子不仅热衷于志愿服务,帮助别人,自己的生活也过得有声有色,享受生活里的每一刻。

她很喜欢考古专业,虽然自嘲是挖土人,但是讲起考古头头是道,手绘器形图纸中的直线和直尺画出来的一样直。哪怕在考古工地宿舍里,也会在角落里搭支架学习,外面的噪声丝毫不影响她的考研复习。考古专业经常要去“田野”里和“土”打交道,有时候,连喝水的杯子里面都会落上一层土,但这丝毫不影响她进入田野的兴奋和投入。

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们,谈起木子都说她乐观、开朗、善良,永远微笑面对生活,特别有“烟火味儿”。她热爱美食和舞蹈,别看个子小,她曾在校体育舞蹈比赛中获过奖。好友说,和她在一块儿很舒服很放松,俩人每天去固定的教室自习,她会给门房大爷送蛋糕,说,您辛苦了。不管看见别人遇到什么困难,她总是不吝给予帮助,路上看到路人的单车车轮被卡主,她也会主动跑上前帮忙推一把。

张木子说,长期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她更加开朗自信。大一时,她还比较腼腆内敛,现在经常笑容满面,可以很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回望四年大学生活,公益志愿让她的生活充实忙碌,她很高兴自己能一直坚持下来。被问到以后的发展方向,她说如果有机会,希望从事有关志愿公益的工作,将自己的专业所学和公益联系起来。“公益志愿肯定是不会放弃的,”她笑着说,“毕竟这就是我选择的一种生活。”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秦深 高鑫    摄影:受访者提供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张丹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