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毕业生不同,对于宋效坤来说,毕业并不意味着结束,只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2014年夏天,宋效坤考入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也许是觉得自己的性格适合做研究,当时的他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一个研究型学者。
2015年,他通过选拔进入材料学院基地班,并担任基地班班长。期间,很多同学因为五分制的改革退出了基地班,他却接任了班长一职并一直做到毕业。
现在,宋效坤保研直博至上海交通大学。谈起一路上的成长,他最想要感谢的是基地班的各位老师。大三时,基地班只剩六名同学,但每一位老师都没有因此失去教学的热情,反而课堂上更多了一些互动,所有课程,老师都可以“手把手”地教学。
材料学院基地班有一门专业课是量子力学。有一次,上这门课的秦敬玉老师拿出一整节课的时间让宋效坤主讲。此前,他自学了要讲的那一节内容,查资料、做PPT,做了很多工作,最终得以在课上跟大家交换了彼此的想法。像这样的用心和精心还有很多。有时候,一道题老师和学生可以讨论一节课。宋效坤说:“这样的课堂并不像上课。”交流的味道更浓一些。
每年秋季,材料学院都会举办趣味运动会,其中一个项目是跳大绳,要求至少八人参加。当时基地班只有六个人,这种情况下,班上两位老师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对于当时的情景,宋效坤还记得很清楚,正下着小雨,包括老师、学生在内的八个人在操场上跳着大绳。操场外的看台上,其他班的人都在给他们加油。回忆当时场上的齐心协力、场外的呐喊鼓劲儿,宋效坤很是感慨,“过去的很多事情都忘了,但那个时刻真的特别感动,一下子就能想起来。”
“五年甚至十年之内,我会一直研究材料这个专业。”对宋效坤来说,材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学科,“可以进行很多自己的想象”。
在专业学习与科研上,宋效坤一直都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大学跟高中很大的一点不同是,高中时大家会做一样的东西,体现出的是智商、学习方法,而大学里,大部分人都是自己学习,体现的就是自学能力,还有学习方法是否有效。
“大学更多是一个接受新东西的过程。”在这里,宋效坤接受最多的新东西,也许就是材料专业的各种思维方法与专业知识了。
大四上学期,有一门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与实践”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加工一个产品,这需要用模拟软件设计产品的参数,比如温度、铸造浇注速度等等。
“加工出来的产品没有缺陷才是最好的”,宋效坤对这个设计非常上心。他分析了每一条软件模拟的结果,不断修改尝试,尽最大努力防止出现缺陷。当他把产品以及相关数据拿给任课老师郑洪亮看时,老师说自己没想到学生能做得这么好,甚至感觉这个结果都能发一篇文章了。来自老师的反馈让宋效坤感慨,“努力做,真的会有成果。”
很多年轻人期待却又焦虑着毕业,因为毕业以后就要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压力。但宋效坤觉得,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我这个人心事少”,在这个小伙子眼里,每个年龄段有这个年龄段需要做的事情。
“你觉得现在需要什么,你就做什么,不用强行往前凑,真的不必要。”秉持这种淡然的人生态度,大学四年里,宋效坤打过一场场酣畅淋漓的篮球赛,一次次往返千佛山校区做实验,拿过一个个奖项,经历了一件又一件的精彩。这四年,简单却又趣味繁多,平凡却又光彩四溢。
对宋效坤来说,毕业以后几年的生活已清晰可见,那就是继续求学。“每个阶段你都需要做特定阶段的一些事情,如果不做以后会后悔,那么,做好这个阶段该干的事情就好。”
记者手记:采访结束,记者与宋效坤互道再见,走到一半,又想起虽说再见,以后却可能再也不见,于是又跑回去与他合影。合影时并没说原因,如同毕业,就是一场近在咫尺却无法言说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