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人,国际教育学院2018届本科毕业生、对外汉语专业2022届硕士毕业生,中共党员。曾任材料学院辅导员、院团委副书记,任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2019级研究生党团支部书记,山东大学辩论队队长。荣获国家奖学金,获评山东大学十佳团员、山东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参加中央网信办、教育部主办的“网络文明 你我同行”主题辩论赛获全国最佳辩手、全国亚军;获央视《世界听我说——大学生辩论赛》全国季军;赴昆山杜克大学交流,作为中国学生代表采访美国政治家基辛格;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论坛”并发言;在全国团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作开场闭场主题发言,并被录载于《人民日报》。获山东大学赴西部、基层和国家重点行业就业毕业生表彰。
得益于国际教育学院“中国根基+全球视野+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7年求学时光中,他不断积累中国语言文化、外语、国际政治等相关知识,学习文化传播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向着“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目标前进。夯实中国根基,拓展全球视野,构建知识体系,在各类舞台上发出国教学子的声音,在各种身份转换间践行着初心与使命。
面向世界发出声音,直面挑战披荆斩棘
面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面向观众传递理性话语,这条道路充满挑战与艰辛。期间不仅有和煦的交流与交融,更有激烈的碰撞与交锋。在“2016众论中国”论坛上,作为中国学生代表,李可人就特朗普上任后的中美关系及全球教育合作等问题访问了美国政治家基辛格。现场直播充满紧迫感与挑战性,必须把握住发言机会,争取对话主动,这种压力鞭策着他快速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反复预演对话发生的可能。访问最终进展得很顺利。无论走到哪里,李可人都忍不住思索“如果临时面对一次即兴对谈或写作,现在能不能提出有见地的观点”这个问题,而在国际舞台上代表着中国学生、山大学子的责任感,更是让他深深地意识到国教人“讲好中国故事”的千钧重担。
学而不思则罔。他常常向学院老师请教跨文化交流、中华文化传播、国情与世界政治经济等学术问题,研究成果在行业内国际学术论坛“Chinese Image and GlobalCommunicationForum”发言,并获评“优秀论文”。此外还结合专业发表论文4篇,结合党建心得发表论文1篇。
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有时,他和辩论队友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也会为了一个问题争辩起来;会冒着寒冷秋风,穿着拖鞋和睡衣在宿舍楼下头脑风暴到宿舍闭门。一次次坚持学习,一次次面对挑战,使得他快速成长起来。
扑下身子融入教育,将心比心真诚服务
作为国际教育学院的学生,“教育”这个词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既是初心,更是使命。“如果说舞台对应着融入更为广阔高远的世界,而讲台则是融入另一群生命的成长历程。”在成为材料学院毕业班的辅导员后,他对育人有了更深的感悟。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自己也收获了成长。他的组织管理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提升。
一丝不苟,才能理千头万绪。党、团、毕业、就业、档案、活动……毕业季的日常工作繁复琐碎、学生个性化诉求多,每天都要处理多个归口不同的事务和各种突发应急的事。为了让学生顺利就业,他还积极搭建平台,与百余企业一一牵线。将心比心,才能以心换心。学生求职过程中很焦虑也很迷茫,刚毕业的他也得尽力做一个保护者和引路人。有一次,学生因违约,三方协议被一家知名大公司扣住,他只能硬着头皮和HR前前后后谈了一个月,最后要回了协议。理工科的课业压力大,有些学生还在为毕业担忧,甚至也会出现心理压力,他就一一倾听他们每个人的故事,解开他们的心结,定下“一人一策”的毕业补习方案。
“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他和学生在毕业晚会上一起唱《一生有你》,他觉得,老师之于学生的意义大概也是如此……
不忘初心矢志不渝,躬身践行启智润心
2015年,还上大二的他怀着一颗热忱之心,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此后,他一直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令他难忘的是,2018年,作为山大等四校入职辅导员及培训党员代表,他前往井冈山全国团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参与培训。期间,在现场体验教学中,他和学员们一起,背着“枪”,抬着“弹药箱”,穿过泥泞的小路,体会红军当年的艰辛。在开闭幕的主题发言中,他有感而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为国家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在担任国际教育学院2019级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期间,他秉持着脚踏实地的作风,将党团建设与专业发展相结合,组织了“红帆行动”“百日百年百议”等立项活动,力求促进支部同学们的专业素养提升与全面发展。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时代赋予国教学子的使命。李可人常常徜徉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感受“融千年于方寸”的文化熏陶;积极参加基地面向乡村学生、留学生、社会政商学各界人士的文化讲解等实践活动,在一次次备课与讲授中思考“守正创新”,实践“以文化人”。其中,他将国际教育学院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国乡村小学的文教需求相结合,以自己所学为农村文化事业服务。他参与了中宣部等八部委组织、省文化馆立项的“暖阳春苗”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把山大的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带到山东省邹城郭里镇,让中国的书画、乐器等传统文化沁润更多孩子的心田。
受益于山大八年的高平台、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他毕业后入职了北京市委宣传部。国际教育学院贯联传统与现代、中华与世界的教育,使他更有基础在未来的工作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辅导员的职业经历,使他更有耐心去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面向世界的辩论、演讲与发言,使他更有底气在世界的舞台上传播可亲可爱的中国故事,做好中国国际形象的首要窗口;最重要的是,山东大学“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家国情怀,指引着他继续奋斗在敢为人先、为国图强的征程中,再续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