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小阳春的和煦春光洒满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当我们在图书馆见到陈祥华时,更有“如沐春风”的体会。自我介绍后,陈祥华便带我们去往较为安静的图书馆二楼洽谈室,他走在前面,脚步生风。待坐稳,话题便从陈祥华团队在中美创新创业大赛中入围决赛的比赛项目——地下勘测支护一体化谈起。
技术上的“独一家”
记者:能跟我们介绍你们的比赛项目——地下勘测支护一体化具体是做什么的吗?
陈祥华:通俗来说,就是如何建设地下工程。
挖隧道并非大家想得那么简单。接手一个挖隧道的工程,首先要对本地地质进行勘察,针对了解到的情况设计一个支护。但在进行支护之前,勘察十分费时费力。比如说宜万铁路,全长不足四百公里,施工建设要用六年,勘察就要用十年。但若用陈祥华团队研发的数字化钻机技术,就会省去传统勘察方法中钻孔、取芯、编录以及运到实验室研究分析这一系列过程,实现现场采集、现场出报告,大大提高效率。
约束混凝土拱架支护体系与传统支护体系的工程效果对比
数字化钻机技术、约束混凝土拱架高强支护体系是陈祥华团队的核心技术。前者,有安全、高效、低成本、标准数字化服务、不受地质状况限制优于其他传统勘察技术的优点,而后者,2015年1月15日在北京通过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意见为: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两项技术已在青岛地铁、宁安禾丰隧道、晓龙山隧道等工程中进行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将在济南龙鼎隧道、港沟隧道使用。
每一项技术的研发都凝聚着陈祥华和团队成员的汗水和辛劳。寒暑假时,他们去山东大学科研孵化研究基地进行一比一模拟实验,去不同的公司调研汇总,观察同行业公司状况,并进行对比优化。同时,他们也得到了所在学院土建与水利学院的大力支持,不仅邀请到副校长、学院院长李术才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创业项目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顾金才的帮助推广,两位院士给了团队很多建设性意见,并与他们进行技术交流,帮助他们不断创新。“这也算是我们人员方面的优势。”陈祥华言语中透露着浓浓的感激之情,“核心技术的研发离不开他们的支持,我们真的得到很多的帮助。”
因为喜爱所以相聚
记者:当初团队是如何组建起来的?
陈祥华:我们起初都散在各个角落里,后来因为对科创的热爱,组建了这支队伍。
陈祥华他们的项目参加过很多比赛,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陈祥华组建这支队伍的初衷并非单纯为了比赛,更是想通过比赛找出不足,提高自己,激励自己。“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通过先前参加过的几次比赛陈祥华发现,他们团队过于注重公司整体架构、均匀用力的做法是错误的,应当突出技术优势,不断改良,使企划书更加体现研发进度。除此之外,在此次中美创新创业大赛中陈祥华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就是他们的企划书比其他人都“厚”一个等级,这也提醒他“我们的企划书要进行整体瘦身,在技术方面重新整理思路”,因为“东西太多不见得是件好事”。
提起自己的创业团队,陈祥华脸上满满的都是自豪。每个成员加入的初衷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对科创的热爱,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当然,团队创建离不开前期的积淀,“团队不像一瓶水,一下子就能生产出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跟着老师做了很长时间的实验,都具备科研的基础。相聚在一起又让他们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创业项目的选择不单单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更是想找一个能够一起走得长远的目标。”而这次中美创新创业大赛的荣誉,也直接鼓励着陈祥华团队继续走下去。“团队组建的关键是成员有着共同的竞技目标,对胜利有着强烈的渴望”,陈祥华如是说。
回忆起和团队成员间的故事,陈祥华说,虽然有的成员之前不认识,但是因为科创他们聚在了一起,一起做实验、打比赛,相处时间长了,大家也分别了解了彼此的性格,相互之间玩得很好,甚至会损人、互黑。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凝聚力逐渐增强。
最令陈祥华感到高兴的是,“有困难时大家争着去做,平时也是朋友,相互之间都会帮忙”。中美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答辩时,陈祥华负责,团队成员都跟着过去,从6点一直等到12点,这无疑给了陈祥华莫大的信心。
作为队长,陈祥华可谓责任重大,他不仅要在交流研究时兼顾成员的不同性格,听取每位成员的意见,“保证最好的交流效果,提高交流效率”,更要将比赛信息整理反馈给队员,了解每名队员的优势、专长,以便分配任务。对于团队及其成员的未来发展,他说:“比赛只是个短暂的过程,科创会一直走下去,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创业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顾金才(前)进行技术交流后合影留念
我喜欢挑战极限
记者:我们了解到,你是个爱好广泛的人,平时除了做实验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陈祥华:爱好的话,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小爱好,每个人都会看几本书,但我最喜欢的爱好,还是辩论。
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陈祥华加入了学院辩论队,成为了一名二辩。在谈到这份经历时陈祥华显得很兴奋,还跟记者分享打辩论时的经验:“如果你听到对方的声音忽然变得很大,就代表他在紧张,因为人一旦紧张就会试图通过大的声音来压倒对方。克服紧张有一个办法就是准备充足,提前演习。”现在团队每次外出比赛,答辩环节几乎都是陈祥华上,成员遇到突发状况也都是由他顶上。陈祥华开玩笑说自己是“团队万能的替补”。在他看来,这都是自己原先在辩论队当二辩的好处。辩论不仅锻炼了他的思维敏捷度、说话方式,也大大提升了他的自信心。他说:“我喜欢那种准备充分后站在台上娓娓道来的感觉。”
当被问及创业的原因,陈祥华解释是想要在大学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有人喜欢随性生活,而陈祥华喜欢的,是那种挑战自己极限、看事情最终能发展到什么情况的生活,他非常享受累并充实的感觉。
陈祥华忙起来的时候,经常连续几天没时间去食堂吃饭,只能“面包就着八宝粥”,但一旦闲下来,他又会感觉空落落的,不习惯。他想要追求自己的极限。在他眼里,自己技术还不够好,对很多领域还不够了解,各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一直都知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好准备,这样机会来了才能抓住。在他的自我规划里,未来的路,还很远。
记者问:对同样在创业的学弟学妹有什么话想说吗?
陈祥华:一是要保持热情,即使路不好走,也要坚持下去,即使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要有毅力和动力。二是锻炼好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创业、就业或是读研,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机会来了,若是没有基础,别人是不会认同的,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三是不要局限于专业知识,要多多走出校园,开阔一下眼界,信息渠道也会随之拓宽。
记者手记:未见陈祥华时,一直在猜测“工科男”会否不善言辞。见面伊始,记者暗自思忖果然不善言辞。直到对话过程中,面对记者的问题,他思维敏捷,淡定从容,对答如流,且给人娓娓道来之感,瞬间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应了那句老话吧——“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