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回响

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访山东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

发布时间:2023-11-26


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访山东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

走进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南大门,镌刻着“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校规石赫然映入眼帘。百余年来,山东大学薪火相传,踔厉奋发,培养了几十万各类人才,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日,本报记者就山东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经验,对山东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进行了专访。

坚定初心使命筑牢教育强国建设之基

《中国社会科学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请您谈谈高校如何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山东大学在教育强国方面应该发挥怎样的担当作用?

李术才: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高校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坚定建设教育强国的初心使命。要带头深刻领悟、统筹把握教育强国这一重大战略,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锚定铸魂育人方向,不断坚定建设教育强国的初心使命。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切实用理想信念之光照亮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要强化宗旨意识,坚守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解决好师生医务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的实际行动站稳人民立场。

二是胸怀“国之大者”,始终永葆建设教育强国的清醒坚定。要不断提高“政治三力”,善于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要把握关键,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同时,提升学习和实践能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提升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本领能力。

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建设教育强国的发展新局。把学校事业发展和各项工作融入教育强国建设大局,一切在大局下思考、一切在大局下行动,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自觉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双一流”建设全过程,把抓好落实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

山东大学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的“金钥匙”,积极推进“两个先行先试”,坚决扛起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责任。近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一流学科建设日新日进,国家高层次人才总量翻番,基础研究和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全球汉籍合璧、中华文明探源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强力推进,全校上下团结奋斗,阔步迈进“全面图强”的发展新阶段,奋力谱写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回答好“强国建设、山大何为”时代命题。

胸怀“国之大者” 服务强国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几年,山东大学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推动学术创新持续突破、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学校有哪些创新做法?

李术才:近年来,山大致力于开展引领性创新,聚焦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探索有效的科研组织模式,以“新型举校体制”推动有组织科研,大力开展重大基础性研究、原创性研究、前沿交叉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顶层谋划方面,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学术兴校”战略列为学校长期坚持的六大战略之一。山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委员会,建设学校“双一把手”工程。近年来,学校加快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科研平台总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增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国家高能级科研平台10个,新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内的部委级科研平台14个,新增省级科研平台48个,厅局级平台39个,构建形成国家级—部委级—省级—校级多层次、立体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高端平台提质增效显著,有力支持学校科技创新和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

在强化基础研究方面,学校深度聚焦关键科学问题,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提升基础医学、空间物理、岩土工程、新药创制、控制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在深空探测、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新兴领域,挑战科学和技术难题,努力实现更多原创突破。

在推进有组织科研方面,学校加强集成攻关,围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和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技术急需,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攻克碳化硅由6英寸向8英寸扩径等一批“卡脖子”难题。例如,新一代半导体材料集成攻关大平台获批建设以来,学校主动转变发展观念、改革科研组织范式、优化评价激励机制,承担多项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助力强化我国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在加快成果转化方面,学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深入实施“服务山东”战略,紧抓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在山东交汇叠加的机遇,强化“三核引领、多点突破”服务布局,打造服务山东“山大系”品牌。同时,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强化校校、校地、校企融合创新,构建山大特色技术转移体系。围绕国家急需和地方产业布局特色谋划建设“中国晶谷”,以“小晶体”带动“大产业”,打造晶体技术创新高地。学校创新“股权+货币资金”模式,桥隧工程空天地一体化地质探测及检测新技术等一大批成果转化落地。

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学校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团队的自主培育,促进大团队建设和大成果产出,同时深化科技评价改革,逐步建立以创新质量、能力、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报》:办好一所大学,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方面,山东大学取得的典型经验是什么?

李术才:建校以来,山大始终坚守“为国育贤”办学初心,践行“强校兴国”时代使命,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构建了中国特色山大风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以实际行动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

一是强化立德树人,铸牢思想之魂。一方面加强思政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全校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发挥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优势,推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另一方面提升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为己任,树立“人人皆可拔尖、个个均能创新”育人理念,造就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专业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人格健全发展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崇实品格、创新素养”的“山大基因”广受赞誉。

二是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创新之基。全面建设泰山学堂、尼山学堂、崇新学堂、齐鲁医学堂、经世学堂、钱七虎学堂和一系列示范性特色学院平台,系统构建“六堂一院”引领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应用型高层次卓越人才等国家紧缺人才。一方面,深刻把握“419计划”的有组织范式,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和“强基计划”,加强基础学科关键领域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师资、核心实践项目建设,加快选拔培养未来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医学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打造强国战略人才力量。另一方面,全力推进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建设工作,着力打造工程硕博士联合人才培养新范式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间”,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视野、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和动态适应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卡脖子”问题的高层次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和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三是精耕专业教育,增强报国之能。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施专业现代化工程,推进专业“瘦身、长高、变强”,增设密码科学与技术、智能医学工程等17个“四新”专业。率先出台高校首个新文科建设方案,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1265”新文科育人体系,新文科建设引领全国。同时,大力推进一流课程和高质量教材建设。7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数量均列全国第六,9本教材入选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此外,学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探索“外语+”“+外语”涉外人才培养新路径,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精尖缺”新型涉外人才。

四是精耕双创教育,锻造创新之翼。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设45个双创教育平台,先后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均设置创新创业必修学分,开设“稷下创新讲堂”和“齐鲁创业讲堂”,与智慧树共建全国首个双创课栈,常态化开展各种双创活动,实现学生双创教育全覆盖。同时,学校一直致力构建课赛协同的双创教育生态,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例如,2017—2021年山东大学学生在“三创一杯”竞赛中斩获178个奖项,成绩显著。

五是精耕教师发展,夯实立教之本。学校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激励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健全教师荣誉体系,以“光荣的使命”等平台载体,发挥榜样引领示范作用,引导教师积极投身学校教育事业。加强师德师风考核和教师思想政治,对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充分发挥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作用,构建“三层次、三阶段、全覆盖”教师教学发展体系,针对新入职教师、中青年骨干和教育家型教师开展针对性培养。

引育并举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才是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目前,山东大学在引才、聚才方面有哪些创新性举措?教师队伍情况如何?怎样进一步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

李术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山东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在打造人才环境和激发人才活力方面做出一系列改革,努力让每一位人才都在山东大学找到梦想的舞台、事业的平台、生活的港湾,努力把山大打造成为创新人才发展新高地。

第一,学校突出渠道建设“专业化”。自2016年起,山东大学齐鲁青年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八届,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位优秀青年学者来校交流。强化以才引才,学校充分发挥大师引才“磁场效应”。做好第三方平台和海外人才工作站等招聘宣讲工作,紧盯重点发力。

第二,学校突出人才支持“精准化”。学校构建了完善的校内杰出人才体系,形成“讲席教授—特聘教授—杰出中青年学者—齐鲁青年学者”阶梯式人才层次,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提供真金白银的优厚待遇,对急需紧缺人才可“一人一议”。学校推出暖心政策,切实解决了人才的工作压力、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操心事、烦心事。

第三,学校突出全局协同“规范化”。做到千斤重担千人挑,画好全校最大同心圆。山东大学将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考核、资源配置和业绩分配的重要指标,党政同心同责同考。

目前,山大专任教师队伍共4800余人,入选齐鲁青年学者及以上校内人才体系的比例约为20%,入选省部级以上人才项目1000余人次。现有在站博士后2000余人,统招博士后占比超过40%。

在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方面,学校主要有三方面做法。

一是坚持为人才塑造人生创造更丰富的机会。学校构建预聘—长聘教师岗位体系,为处于科研起步阶段的青年引进人才提供多种选择。学校为教师成长发展提供了杰出人才体系遴选、多类型破格晋升、绿色通道聘任等多种途径,充分投入资源为人才发展服务。学校持续破除人才创新瓶颈,例如,2020年“优青”数学学院聂天洋教授、2021年“优青”基础医学院杨帆教授、2022年“优青”经济学院张群姿教授,均得益于学校杰出人才体系支持,由助理研究员或博士后身份短时间内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在学校支持下短期内又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二是坚持为人才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学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聚力打造高能级科研平台,在扎实推动已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的基础上,已新近获批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还将进一步谋划建设新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同时,学校已建成6个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技术平台,不断为人才提供充足的办公、实验空间,提供仪器设备保障。

三是坚持为人才建功立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学校树立“一流目标、一流贡献、一流待遇”的鲜明导向,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学者的机制。同时,稳步推进“大师+团队”的建设模式,未来还将进一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探索新型举校体制,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团队,定向培养一批具有较大潜力的中青年首席研究员,为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创造条件。


山东大学近期重大文化成果摘编

▼“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于2018年获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立项支持,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旨在调研摸清境外所藏汉籍情况,目验编纂版本目录,数字化回归境内缺藏的品种或重要版本,与境内所藏形成“合璧”,完善中华古文献的存藏体系。

▼“《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项目,系2021年承担的重大研究任务,项目通过对《永乐大典》典籍资源的深入调查与整理研究,学习利用其中的文化资源,以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编)中国通史》春秋战国卷”项目,系2020年承担的《(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的一项重点任务,旨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力求全面、客观地揭示春秋战国时代大变革、大变局的历史图景,研究其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的深刻影响,总结相关规律,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历史借鉴。

▼“易学古籍数据库建设”项目,系2019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旨在研究如何以数字化形式实现对易学古籍便捷检索与充分利用,在易学古籍文献方面为读者的学习与研究提供尽可能便捷的帮助,推动易学研究进入更为宏达和精微的领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及其关系研究”项目,系2021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该课题从多维度系统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的生成逻辑、理论逻辑及实践逻辑,以理论上的自觉反思推进“两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深厚的精神动力和强韧的文化支持。

▼“章丘焦家遗址发掘报告(2016—2017年)”项目,于2018年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该课题通过系统整理焦家遗址的考古资料,形成结构完整、内容充足、线图和图像材料俱全的大部头考古发掘报告,为实证黄河流域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重要支撑。


赓续中华文脉 深耕文化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近年来,山东大学大力实施“文化引领”“学术兴校”战略,深耕人文沃土,提升服务国家文化战略能力,全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走在前列。近期,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号召,山东大学启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计划,以打造“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人才汇聚、学术交流、智库资政新高地为特色优势,培育造就“山大学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时代的山大贡献。

一是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学校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重要平台的引领作用,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汇聚整合学术力量,从哲学、文化、经济、党建、法治等领域深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承担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等重大研究项目,力争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聚焦“第二个结合”问题推出一批精品力作。

二是强化一流学科建设。2022年中国语言文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以此为契机,学校进一步强化“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国古典学术”优势学科领域建设,进一步巩固“古文、古史、古哲、古籍”领先优势,将该学科领域凝练为中华典籍整理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华三千年文学传统研究,考古学、古文字与中华文明演进研究,儒家文明与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与中西美学比较研究,现代语言学与中国语言资源调查保护研究六个重点建设方向,集中优势力量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研究阐释。

三是启动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计划。在积极推进“《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考古中国·焦家遗址发掘保护”等重大工程项目以及三十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的同时,近期山东大学启动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计划”,以系统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为指向,以构建多学科交叉、跨领域协作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格局为特色,力争将山东大学打造为“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一体化推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高地。

四是深入推进高水平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学校通过培育建设“中华三千年文学传统创新团队”“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创新团队”“儒学当代阐释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研究梯队,变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提升集成科研攻关能力、效率和水平。同时,持续做大做强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等高端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级平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示范作用,为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强劲平台支撑。

五是发挥期刊和论坛的重要载体作用。实施好《山东大学人文社科强刊计划》,重点建设《文史哲》《周易研究》《民俗研究》等高水平学术期刊,推动中国古典学术和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走向世界。助力做强“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持续打造“山东论坛”“儒学全球论坛”等学术活动品牌,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持续推进“乡村(社区)儒学传播基地”和“中华美德学堂”建设,大力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供稿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