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教授谈“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发布日期:2005年03月03日 08:37 点击次数:
[本站讯]3月2日晚,山东大学“人文纵横”专场报告会在邵馆一楼报告厅举行。报告会由山东大学团委主办,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文学院副院长廖群主持了报告会。
“真是无巧不成书,我今天刚从蒲松龄故居赶回来。”马教授向同学们热情地打着招呼。她意味深长地回忆起自己的淄博之行,留仙湖、松龄路,马教授说:“蒲松龄生前穷困潦倒,而今人们处处怀念着这位已故的文言短篇小说巨匠。淄博现在有很好的人文环境。”
蒲松龄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与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海明威相比,蒲松龄整整早了一个多世纪。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终生官名不过“鲁学训导”,做了30多年的私塾老师,他十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与他的人生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他的短篇小说到今天依然是一座无法企及的高峰。“由于自身的不寻常的经历,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向科举制度全面开火的作家,”马教授总结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蒲松龄的经历成就了《聊斋志异》这样的名篇。”
《聊斋志异》的爱情故事很多,形形色色,没有重复的故事。曾经有人怀疑蒲松龄有第二个夫人,所以聊斋里多了这么多的爱情故事。马教授否定了这种说法,她认为:“蒲松龄在私塾里呆了30多年,与妻儿常年相隔,经常思念妻儿,因而很容易生出幻想。于是牡丹、菊花、老鼠等各种东西在他的笔下都幻化作美丽的精灵。”神、鬼、狐、妖是蒲松龄小说的主要魅力之所在。《聊斋志异》继承了志怪小说的传统,又超越了他们,描写了在天界、鬼界、妖界发生的故事。在他的笔下,神界是个不死的乐园,仙界具有平民的色彩,可爱的小鬼渗透着人的影子。马教授说:“写的是妖,其实是人生。他笔下是不同身世的人,不同感情的人。正如鲁迅所说,‘和易可亲,宛如人类’。”
“《聊斋志异》是中国小说的一座高峰。”马教授最后对同学们说,“《聊斋志异》是值得研读的一部小说,同学们要结合蒲松龄的个人经历和身世来读它,但它同时也有很多封建因素,反映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阅读时要仔细鉴别。”]
【供稿单位:团委学通社 作者:侯靖谦 谭琦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