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东大学根植于齐鲁大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东风,借助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依托“文史见长”的文史哲研究深厚根基,搭建广阔协同创新平台,不断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汇聚众多知名学者力量,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五年来,山东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哪些成果与特色?请跟随我们的盘点一同了解。
一、积极承担各类项目,重大项目培育成效突出
近五年来,山东大学人文社科学者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925项,五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3项,并列全国高校第十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量实现递增式发展,2018年九项课题获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立项数居全国高校并列第五位,覆盖了中国文学、哲学、历史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等多个学科。2017年,山东大学十项课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立项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位,这与学校大力提倡广大文科学者潜心笃志、坚守匠心,多出精品力的学术导向,大力营建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密不可分。2018年12月,“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获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立项支持,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经费预算2.8亿。学校将切实担负起工程实施主体的责任,全力以赴推进“合璧工程”实施,确保工程成果在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展现更大作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积极贡献山大力量。
二、倡导卓越研究,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学校出台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大力倡导卓越研究。山东大学人文社科学者依靠扎实努力不断推出精品力作。近五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升,有251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5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奖数创学校历史新高。由山东大学三代学人接力历时36年完成的《杜甫全集校注》荣获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鲁东南沿海地区系统考古调查报告》《转型时期消费需求升级与产业发展研究》获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子海珍本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相关“主义”比较研究》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作品,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章丘焦家遗址”考古项目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考古新发现”。
三、获批全国重点马院,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校分类分层,扎实推动科研平台和机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过去的五年里,学校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顺利通过评估;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战略合作协议,新增协同单位17个,形成了以山东大学牵头、国内7所高校为核心,联合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近五年来,学校新增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理论工程重点研究基地,9个省“十三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实验室;与省人大常委会共建地方立法研究服务基地;新建8个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和人文社科实验室等科研公共支撑平台。
四、高端论坛促进对话,学术交流异彩纷呈
五年来,学校加大力度培育高端学术品牌论坛,在继续办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齐鲁大讲坛”的基础上,相继承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8届世界儒学大会”等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学术论坛,打造了“山东论坛”“鲁青论坛”等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对话,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2014年5月20日至23日,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行。论坛围绕着主题“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集中探讨了儒家伦理与人类共同伦理之间的关系,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听众达1.2万人次。2015年8月23日至29日,由山东大学承办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举行,这是大会115年来首次走进亚非拉国家。国家主席习近平为大会专门发来贺信,刘延东副总理亲临大会现场并发表重要讲话。90个国家(地区)2700多名中外学者注册参会而载入国际学术史册,创造了大会举办以来在注册参会国家数量、发展中国家历史学家参会人数和青年学者参会人数等多方面最高纪录。
五、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培育新型智库
山东大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整合校内相关研究力量,瞄准国家级智库,培育建设了国际问题研究院、孔子学院研究中心、旅游产业研究院等校内重点培育智库,3个机构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2个机构入选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山东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入选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县域发展研究院、山东省文化发展战略新型智库入选山东省高校重点新型智库。成立了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承担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精品旅游产业智库秘书处职能。近年来,一批重要智库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党政主要领导人批示,进入党委政府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