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新杏坛”举行首场讲座

发布日期:2004年05月26日 08:35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25日晚,由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以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的大型论坛“新杏坛”首场论坛——文史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在邵逸夫科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
    出席本次论坛的学者共有三位,他们分别是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陈炎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何中华教授和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王学典教授。早在一个月以前,这三位学者就已经在山东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为同学们作了一场“说不尽的现代性”的讲座。
    “新杏坛”论坛正式开始前,展涛校长的开坛寄语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展涛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今天,我们的“新杏坛”能否呼应孔子在2500年前给我们的教诲,让“杏坛”这个传统在现代意义上得以延续,就需要更多的新思想、新碰撞来启迪我们的同学。在场的每一位教授都是我们大家的老师。三人行,都是吾师!
    论坛上,陈炎率先发言,介绍了举办“新杏坛”论坛的宗旨。他指出:“新杏坛”论坛将由一系列学术讲座组成,它和以往学术讲座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开放性的论坛。“新杏坛”不仅要面对所有热爱思考的人们——或许在山大,或许在其他地方,而且它将邀请那些有所创见的人物到杏坛发言,为同学提供借鉴。也就是说,台上台下校内校外没有绝对的界限,重要的是思想的流动和交锋。学术研究在这里将变为自发的兴趣,而不是强加诸身的他者。另外,“新杏坛”将是一个定期的学术论坛。每周二晚7点,它将定时和同学们见面。陈炎的开场介绍也引起了在场同学的热烈掌声。
    本次论坛主要探讨文史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三位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在交锋中表达了他们对人文科学存在意义和研究方法的理解。何中华从哲学角度出发,认为意义存在于个体对“境界”这一概念不同层面的理解,而研究方法主要是在认识自身基础上对思维工具作合乎个性的选择。王学典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主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意义存在的支点,在学习方法上还是我们的一句古语:学海无涯苦作舟。敏锐的洞察力是一个好的历史学者的基本素质。陈炎从美学角度出发,认为艺术以自身的丰富性回应现代科技时有它不能提供答案的两个问题:一是价值问题,二是情感问题,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则是价值中立基础上的方法多元。
    在持续了近两个半小时的论坛中,三位学者除了阐述自身观点、反驳他人看法外,还回答了到会同学的现场提问。
    有关“新杏坛”论坛的通知将公布在山东大学文史楼北面的宣传栏中,敬请关注。  |  |   
]

【供稿单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作者:陈萍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