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的事业
发布日期:2003年06月11日 09:28 点击次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聚集一堂,是为了纪念一位在山东大学的历史上曾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物,一位我们几十万山大学子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他的人物,一位我们从内心深处敬佩其业绩、仰慕其人格的人物,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我们《文史哲》杂志的第一任社长华岗同志。
同在座的许多中青年教师一样,我们无缘亲耳聆听华校长的教诲,但却有幸华继承着华校长所开创的事业。自1991年至今,我已经在《文史哲》这家由老校长亲手缔造的杂志社工作了12个春秋。在这12年里,我不断地通过这份杂志而领略着华校长那流传至今的魅力和风采。
关于华校长对《文史哲》的贡献,是一件有口皆碑的事情,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这是一件开风气之先的创举。新中国成立不久,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资深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华岗校长便高瞻远瞩地意识到,新的时代要有新的学术。他于1951年创办《文史哲》,不仅是为了繁荣山东大学的学术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开创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新的学术范式。因此,正像当时负责华东地区的陈毅同志说评价的那样,“山大创办《文史哲》是开风气之先,已引起全国各大学重视。”正是在《文史哲》的带动下,北京大学等其他各高等院校,才于1955年以后纷纷创办了文科学报;正是在《文史哲》的带动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新的学术范式,才渐渐形成。从这一意义上讲,华校长所创办的不仅仅是一家学报,其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大学。
第二,他是一位“百家争鸣”的先行者。华校长创办《文史哲》,不仅有着远大的政治视野,而且有着开阔的学术胸怀。因为他既是战士,又是学者。他坚持真理,但并不垄断真理,他相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因此,《文史哲》在创办不久,就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关农民战争问题的讨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红楼梦》问题的讨论等一系列学术争鸣。当时,党的“双百方针”尚未明确提出,但在华岗同志领导下的《文史哲》,一直坚持学术上的相互商榷探讨的学风,各种意见都可发表,还希望被批评的学者也参加讨论,进行答辩。尽管由于复杂的政治原因,这种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争鸣后来被纳入到意识形态斗争的轨道上来,就连华校长本人也受到了不应有的批判,但是正像著名学者蔡尚思评价的那样,“《文史哲》致力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而繁荣学术,功不可没!”
第三,开创了扶植新人、奖掖后进的学术传统。提起《文史哲》,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当年被毛泽东所赞扬过的“小人物”。其实,从当时的历史情况看,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的成名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按照华岗校长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百家争鸣”,不仅是不同观点的学者之间可以自由讨论,而且是不同身份的学者之间可以相互切磋。为了扶植学术新秀,《文史哲》曾有意识地选用一些初出茅庐且富有锐气的学术新秀的文章,就连大学生的作业也曾被刊载在《文史哲》上。这种做法非但没有损害刊物的质量,反而增添了杂志的活力。当年,不仅像顾颉刚、吕振羽、周古城、黄药眠等一大批名家为《文史哲》撰稿,而且像李泽厚、张传玺、庞朴、汝信等青年学者的文章也出现在《文史哲》上,使这份杂志真正成了“大学者的讲坛,小人物的摇篮”,为了培养新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总之,正是由于华岗校长的开拓之功、首创之举,才使得《文史哲》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期刊。正像季羡林先生所说的那样,“全国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杂志为数极多,但真正享有盛誉者颇不多见。山大《文史哲》系其中之一。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颇有一登龙门之感。”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薪尽火传”。在纪念华岗校长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对这句话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切的理解。因为华校长正是燃烧了自己璀璨的生命,才给我们留下了《文史哲》这颗至今仍具有勃勃生机的学术火种。今天,这份薪火相传的事业传到了我们的手里,我们只有倍加珍惜、努力工作,才能不辜负老校长的重托。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告慰华校长的是:今天的《文史哲》无论是学术水准,还是印刷质量,都比当年有了很大提高;今天的《文史哲》无论是国内发行量,还是国外发行量,仍然居于国内同类刊物的前列;今天的《文史哲》,曾先后获得了“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国家期刊方阵双奖期刊”和“国家期刊”金奖、银奖等多项荣誉称号;根据119 条检索途径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文史哲》在过去的一年里所刊文章被转载93篇次,在全国综合性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第3位……。国家版权局局长于友先在《百刊风采》的序言中提到了三份刊物,他说:“可以理解一本《考古》或《中国社会科学》、《文史哲》等对一个学术文化工作者的重要意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今天的《文史哲》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仍然保持着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但是,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迅猛发展,由于山东大学文科学术力量的相对减弱,更由于我们这些办刊者缺乏华校长那样的眼界、胸襟、胆略和水平,使得《文史哲》在学术界的相对地位已无法与当年相比,为此,我们感到非常愧疚,并决心通过今后的工作来加以弥补。
“双膝未膑当知足,可酬热血换文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华校长所开辟的“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继续繁荣学术,扶植新人,为祖国的学术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供稿单位:《文史哲》编辑部 作者:陈炎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