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专题报告:面向未来的工程科技发展与工程学科建设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01日 17:54 点击次数:

[本站讯]6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钟志华教授为山东大学师生代表作了题为“面向未来的工程科技发展与工程学科建设”的专题辅导报告。报告会由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主持。

报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和学科建设的重要论述和指示为指引,紧扣创新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原创性特点,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的要求,从“2035年世界工程科技发展展望”“工程学科升级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工程科技与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三个层面,全面分析了世界科技计划布局和科技创新特点,我国和国际工程科学发展现状,提出未来工程领域应有的关键工程技术、关键共性技术以及颠覆性技术,展望了新时代背景下面向未来工程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

2035年世界工程科技发展展望

报告紧扣世界科技计划布局与科技创新特点,认为世界科技创新呈现三大特点:全球科技创新的战略竞争与体系竞争更趋激烈,高新技术融合渗透持续加速,创新生态向大众化、网络化、社会化演变,同时将出现两大技术集群:一是以智能泛在、移动互联、高速高效为特征,以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为核心,正在创造智能化时代的智能化技术集群。二是以绿色低碳、精准节约、安全健康为特征,以生物、新能源环保技术为核心的,可以创造绿色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技术集群。不论是绿色高效低碳环保的新能源,环境质量与人类健康交互的健康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相交互的信息技术产业,智能交通、新材料制作、流程工业、绿色农业、空间海洋探测及应用开发技术等工程科技国际先进水平和前沿问题,都体现上述特点,也主要与两大集群关联。

报告指出,2035年的世界经济将具有以下特点: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全球人口总量增长之际,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崛起,世界格局多极化加深;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结构趋于平衡,低碳能源发展迅速。世界工程科技发展与应用远景将展现以下特点:一是万物互联,智能泛在,二是绿色低碳、智能、网络化的全新能源体系将全面搭建;三是洁净循环与智能柔性的制造业全面推进;四是城市运行逐渐生态化;五是广域共融服务、深度集约高效的蓝色经济不断发展;六是人与自然更趋健康和谐。

报告指出,2035年中国将迈入高收入水平国家行列,中国将更加开放、更加安全、更加智能化、更加追求和谐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以上愿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技术提出新需求,体现在优化产业结构、突破关键技术、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加强未来城镇与基础设施质量建设、健全交通运输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海洋强国等9个方面。报告概略地介绍了中国工程院牵头的“面向2035的工程预见技术”项目情况,通过对11个领域技术预见调查分析,对800多项未来重要技术方向调查评估,提出了100项领域关键工程技术,四大类、23项关键共性技术,六大类、25项颠覆性技术,为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工程学科升级背景下的学科建设

基于国家工程科技发展现状与成就,钟志华院士深入分析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工程院学科改革特征、中国与欧美顶尖高校的“新工科”发展模式,结合国家需求,提出面向未来工程学科发展思考。报告指出,我国工程科技虽然在国家信息化、能源保障能力与清洁高效水平、材料技术创新、城镇基础设施品质、交通运输技术、航天关键技术、涉海技术、现代农业与医药卫生技术等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部分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但也要意识到工程科技创新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及工业基础短板明显、高水平创新成果有效供给不足、技术链协同创新不足、研发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创新生态仍需改善等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面对突出问题,就亟需通过建设新兴、交叉领域促进工程学科的升级发展和更新换代,以4种基本路径,即新产业催生新职业及学科交叉,传统产业升级催生的新职业及学科交叉,新产业催生的新职业与工科与其他学科交汇,传统产业升级催生的新职业与工科及其他学科交汇的方式,来提升学科知识体系的互涉以及学科组织的开放程度,建设面向工程领域新需求的“新工科”,把传统成熟学科的“学科树”向着为适应新工科建设的,以新兴、交叉领域为特征的“学科网络”转化。钟志华院士系统介绍了中国工程院学科改革的背景、思路,根据现代工程科技发展特点,按照全面、准确反映工程科技工作者领域要求,本着学科设置宜粗不宜细,瞄准新方向、增设新学科,适应新要求、优化传统学科,深化学科纵向融合,推进学科横向交叉的原则进行了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优化调整。

钟志华院士认为,不同的院校“新工科”布局模式不同,主要有传统学科和跨学科领域并行设置模式,将新兴、尚未完全壮大的研究领域以专题的形式纳入到成熟专业模式,重构院校的学科组织模式等三种主要模式,不同的模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发展模式。钟志华院士认为,面向未来的工程学科建设要汇聚工程相关学科,形成汇聚优势;要瞄准新问题、新方向,建设工程新兴学科;要深化工程学科交叉,促进工程学科内部及其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要推进工程学科融合,打破学科边界,实现学科融合发展。

工程科技与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

钟志华院士指出,工程学科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一流工程技术人才。报告结合国际、国内工程创新创业新举措、新思路,提出培养下一代创新创业者的基本思路,认为世界典型国家的“人口红利”已经过去,“工程师红利”正在释放,“创新者红利”开始显现,要改变过去注重数量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实行追求创新、质量与效益的模式。从国际视野出发,全球顶尖大学正在将工程教育从理念层面上升到实践层面,采取注重真实工程体验、注重多学科交叉、注重产学合作等方式,采取将真实项目和问题带入课堂和实践、构建“工程+X”课程体系、建立产业与大学利益共同体等具体模式,不断促进工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从国内视野出发,不同高校形成了符合自身特色的新工科方案。理念上不断创新,从就业从业转换到创新创业,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措施上不断丰富,增设创新创业(在线)课程、认定创新创业专职教师、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设置创新创业基地、建立教/研/学科融合培养平台,形成了不断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旨在培养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的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报告强调,为有效培养下一代创新创业者,就要从问题和项目入手,提升学生真实工程体验,就要从教学和研究融合入手,强化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就要从制度和空间保障入手,缩短大学到产业的距离,培养面向未来、超前识变,面向世界、积极应变,面向工业界发展、主动求变的创新创业英才。

郭新立对“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系列讲座进行了全面总结。他表示,八位不同学科领域专家、领导的主旨报告富有战略性和前瞻性,具有科学的导向性,为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拓展学科视野,启发创新思维,做好学校和学科发展的战略性研究提供了有益指导。他希望全校上下要运用好这次专题培训的学习成果,准确把握专家报告的精神要义,聚焦学校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重点,持续深化大学习、大调研和大讨论活动成效,以新时代新思想、新理念、新目标为引领,从国家高度、全球视野、着眼长远,系统谋划学校和学院未来发展路径,科学规划学科发展思路。他指出,要通过科学规划赢得发展先机,着力提高学术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山大为国育贤的报国初心作出贡献。

本次学术报告会是学校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围绕“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部分学校领导,各教学科研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各校区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强院兴校”党支部书记和管理人员培训班学员,学校工程学部相关学科师生代表共1300余人在线收看了报告。


【供稿单位:组织部    作者:李发科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王莉莉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