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2020级研究生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此时此地,同学们怀揣着学术报国的梦想,如约踏入山东大学这座星光璀璨的学术殿堂,绘就了学校一年中最美好的风景。因为大家的到来,百年学府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和海内外全体山大人,热烈欢迎你们加入山东大学这个大家庭!2020年是特殊与难忘的,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冲淡了新春的喜悦,改变了不少人的命运,也打乱了研究生录取的节奏。但这些并没有阻止你们求知拼搏的脚步,每一名同学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不畏挑战、迎难而上,最终都成为这场全民抗疫阻击战的胜利者。我要为你们点赞!
这次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我们的国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更加呼唤像你们这样的有志青年勇担重任、肩负起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同学们,你们大部分人都是提前到校,第一时间就投入到医疗一线,希望你们传承和弘扬齐鲁医学精神,涵养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优秀品质,用仁心仁术守护人民生命健康;集成攻关大平台的同学们,祝贺你们成为大平台的首届研究生,希望你们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用“中国芯”铸就“中国梦”;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的同学们,你们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新生力量的代表,是中国智库未来希望的种子,期待你们扛起时代重任,为坚定和提升“四个自信”积极贡献智慧与力量;“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的同学们,你们承载着国家抢占世界科技前沿的希望,期盼你们早日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提供硬核支撑。2020级全体研究生同学,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传承山大创新基因的时代新人,你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学术报国、科研强国的时代使命,你们就是山大的未来!你们就是强国的希望!
同学们,建校119年来,山东大学坚守“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初心,始终以“为国育贤”为己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60余万栋梁之才、社会精英。研究生教育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山东大学是近代研究生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起源性大学之一,是全国最早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高校之一,从山东大学堂章程中“专斋”阶段的学习规程,到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再到参与培养我国首批博士,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始终与国家需要同心同向、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大学培养的各行各业研究生人才总计10.8万余人,其中走出了王小云、张运、陈子江、葛均波、于金明、胡海岩等多位院士。时至今日,广大在校研究生业已成为学校科研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最近几年,学校不断有研究生的学术论文登上世界顶级期刊,还有许多同学心系国计民生,产出了大量“立地”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学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你们手中,你们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中建功立业,在学校追求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中成就梦想,这是时代赋予你们的光荣使命和人生际遇。在山大深造的这段时间里,大家既是“学习者”更是“研究者”,首先要深刻理解“研究”的内涵,所谓“研”就是细细研磨,要够坚硬,更要有耐心,摒弃浮躁,潜心学业,勤于钻研;而“究”就是追求到底,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努力在学习和研究的交融中彰显专业特质。借今天的机会,围绕如何成为“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我给同学们提三点希望:
一是要胸怀国家,砥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担当。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空中,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以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为己任,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更是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为国分忧、担当作为的家国情怀。这份情怀是满页的红手印旁,写下“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铿锵豪迈,是白衣为甲、果敢逆行的无私无畏,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众志成城,是“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举国同心。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挺身而出,连夜赶赴疫情“震中”,感动无数国人。他敢医敢言、勇于担当,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指向标”,给全国人民吃下了“定心丸”,是我们新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榜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二医院近300名援鄂医疗队员以家国天下的担当,舍身忘我、逆行出征,日夜奋战在湖北抗疫一线,誓死不退、不胜不休,为抗疫攻坚立了功,为百年山大争了光,为齐鲁医学添了彩。希望同学们向前辈、向英雄、向榜样学习,弘扬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激发“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豪情,涵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开拓国际视野,关注全球命运,在实现国家富强、推动民族复兴、增进人类福祉中展现新担当。
二是要求真务实,肯下“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苦功。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重大成果往往难以一蹴而就,越是科技创新的要求迫切,越是要做好下苦功夫的准备。我们的校友薛其坤院士就是刻苦钻研的典范。薛院士年轻求学时,为准备在学术年会上的发言,将20分钟的英语讲稿练习了80多次,最终征服全场。工作后,他被称为“7-11”教授——早上7点扎进实验室,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才离开,这样的作息时间,薛院士坚持了20多年。他说,“你要想让自己真正地快乐,你就必须追求极致。”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他多年来带领团队进行了上千次的材料生成与测量对比实验,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关于这一发现的论文在《科学》杂志发表后,杨振宁先生曾这样评价说,“这是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第一次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薛院士身上充分体现了扎实、朴实、踏实的“山大底色”。希望同学们以薛其坤学长为榜样,始终保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态度,磨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始终坚守学术诚信,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有机地统一起来,始终专注于自己的专业训练,潜心研究、不慕虚荣、脚踏实地,用奋斗和实干创造新业绩。
三是要敢为人先,勇做“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先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着重强调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我校的彭实戈院士就是弘扬创新精神的杰出代表。作为非线性数学期望领域的开创者和中国金融数学第一人,彭院士在解决社会经济领域重大问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他把自身的成功归结于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好奇心”。因为好奇心,他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也是因为好奇心,他发现“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广阔前景。他说,“直到现在每天早晨起来都会有新想法。”另一个是“提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彭院士是一个喜欢学生提问、更喜欢对自己提问的人,在他看来,一个问题提出来才会越理越清楚。前不久,彭院士凭借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非线性数学期望等领域中的奠基性和开创性贡献,荣获未来科学大奖。同学们,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快速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到中西医结合取得成效、疫苗进入临床阶段,再到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大显身手……我们看到了创新的“硬核”力量。作为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同学们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希望大家以彭院士为榜样,始终保持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牢固树立科学精神,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力争在探索新理论新路径新领域上实现新突破。
同学们!中国科技创新已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新阶段,更需要旺盛的创造力来实现突破、引领潮流、开创未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始终保持胸怀国家的高度、求真务实的厚度、敢为人先的气度,才能激发出汹涌澎湃的创造之力。希望同学们不负韶华、不负重托,始终以“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的昂扬姿态求知求真求新,真正成为我们所期望的、国家所期望的、民族所期望的——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