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山大要闻 > 正文

畅想2022 · 勠力同心 未来可期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31日 18:12 点击次数:

[本站讯]穿过长长的时光隧道,不经意间已行至2021年的岁末年尾。星光流转,岁月藏珍。建校百廿的骊歌尚余音绕梁,新甲子的笙箫已然吹响。厚积薄发的山大人,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怎样的期许与向往?将怎样奏响山大发展的魅力篇章?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他们的心声。

教学 ·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

新岁将至,满怀希冀。他们似清风朗月,不染世俗;他们性情似梅、心态如兰、风骨似竹、意志如菊,将心中所学向学生娓娓道来……

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院长方雷:时光荏苒,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时刻。展望2022,既有期待又有纠结。期待国家风调雨顺,民富国强;期待学校加速发展,生机勃发;期待研究院蒸蒸日上,做大做强;期待研究团队富有成效,硕果累累。纠结的是肆虐全球的疫情阴霾何时散去,困扰学校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破解,支撑研究院进一步发展的增长点如何凝炼,个人的教学科研如何提升到新的水平。2022注定又是一个忙碌的年份,但愿忙有所获。

随着2022年的到来,也带来了新的任务和目标。数学学院刘丙强教授说:“下学期,新开设的生物信息大数据课程就要与生物医学科学班的同学们见面了。以前期针对大数据实验班开设的生物大数据课为基础,由校内从事数学、物理、计算机与生物医学交叉研究的同事们共同讲授,该课程将给同学们呈现一个多视角的跨学科学习体验。希望经过一两年的努力,建设成为一个既具有科学深度、又具备通识特点的交叉课程,让相关学科的同学都能从中受益。”

一直以来,法学院(威海)副院长门中敬教授都认为,坚守自己的良心与信念,是一个学者的自然品质。他说:“为着这一份良心与信念,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自己一路走来,虽风霜满面,白发苍苍,亦无怨无悔。寄语2022,莫道岁月晚,不蹉跎、不虚度、不畏困难、不留遗憾。”

入职之初,《文史哲》编辑部编辑邹晓东副教授便希望自己在干编辑、做研究的同时,也能开一点课。2021年下半年,他获得了给研究生开西方哲学史补修课的机会。他说:“2022年,我有两个小目标:一是希望用适当的方式,回顾反思一下自己六、七年来在《文史哲》做编辑的历程,为的是在新的起点上把编辑工作做得更称职一些。二是希望把课上得更从容一些,更多地享受‘教学相长’的乐趣。”

2022年,管理学院黄潇婷教授希望在前期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完成《旅游学概论》《旅游消费者行为学》和《旅游资源学(全英文版)》的编写工作。同时期待疫情的阴霾早日散去,她们创办的现已成为品牌的旅游实验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能够实现线下相聚和线上互动。

作为老师最欣慰的便是看到学生的成长,看到他们都能够独当一面。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刘智青教授说:“新的一年,希望同学们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作为科研教师,也期冀自己能在科研上获得更多灵感,科研进展更加顺利;希望团队成员密切配合、融洽相处,取得更好的成果。”

转瞬间,“汉语桥”项目已举办了20个年头,“汉语为桥,天下一家”是“汉语桥”项目一路走来的初心,也是无数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国际教育学院周汶霏副教授说:“展望2022,愿作为国际中文教育者的我们,保持初心,跨越山海,为建设联通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继续作出贡献。”

全职回母校工作一年来,齐鲁交通学院庄培芝教授感到收获满满、心意暖暖。他说:“2022年,祝愿山东大学继续跨步大发展,齐鲁交通学院聚力创新高、学科取得历史新突破、师生携手再进步。希望自己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学校、学院的建设中,更认真地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在学校及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机械工程学院齐鲁青年学者宋维业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他说:“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能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将自己多年来的所学所悟以及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教授给学生;同时将迅速开展科研工作,重点攻坚卡脖子技术,多出科研成果。”

站在双碳目标新起点,能动学院青年教师齐建荟说:“新的一年,希望自己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争做理想信念的践行者、潜心钻研的奋进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希望早日战胜疫情,中断已久的国际航班得以恢复,以推进山东大学和昆士兰大学之间工程学科2+2联合办学项目的最终落地;希望带领学生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勇担时代使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能动力量,在学习与实践中掌握知识、激发潜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团队希望努力推动实现MBA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MBA教育拓展品牌宣传活动扩大影响力。希望课堂上师生教学相长、一体化发展实现多校区联动及资源互通、开展国内外交流学习活动、提升国际化水平等。团队将携手同心,努力奋斗,彼此成就,打造MBA教育3.0版的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科研 ·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从考古发掘到观星测月,从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到生命医学,山大人的探索才下眉头、又上心间,无数次的探讨、无数次的试验,科学研究的路途上,总有他们坚实而豪迈的脚步。他们瞄准学校优势、特色,全力凝练学科方向,重点建设一流学科,并以此带动相关学科进步,构筑学术高地,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要说一年有四季,考古总是处在春天里。”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占扬教授总是这样认为。谈及新年愿望,他说:“2022年,我们要克服疫情带来的诸多困难,实现我国在欧洲合作开展的第一个大型考古项目——法国西南部洞穴遗址的考古发掘,在国际考古舞台上,一展山大考古人的风姿。”

从事深空探测与行星科学研究工作的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凌宗成教授说:“新的一年,希望我们行星科学团队能够通过月壤,获得对于月球物质和环境演化的新认识。我还希望通过玉兔二号和祝融号返回的数据实现一些新的突破。闻天、测月、探火,未来一年注定很忙,我们将利用中国人自己的探测器,为人类探索太空贡献山大智慧、山大方案和山大力量。”

数学学院聂天洋教授说:“2022年,在学生培养方面,我希望针对数学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本科生,指导研究生做好科研,传承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等具有山大特色的数学理论,培养数学理论和金融应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在学术研究方面,依托山东大学在BSDE、随机控制和金融数学等领域的研究优势,实现理论创新,做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并实现成果转化。”

基础医学院胡慧丽教授说:“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将继续坚持‘四个面向’、立德树人,努力完成‘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性基础研究成果,助力学科融合计划。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寻求合作,实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团队发展和平台建设的小目标。”

国家战略与实践需求为学科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岩土中心许振浩教授说:“在新的一年,我将继续开阔学术视野,保持严谨的治学与科研态度,发扬执着进取的奋斗精神。将学生培养作为第一要务,本着‘顶天立地、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学生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增强科研水平,提高实践能力,成为既可以在理论上有创新,引领科技发展,又能脚踏实地,解决好工程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端人才。”

2022年,文学院寇鑫副研究员最大的心愿是可以真正开启新的研究方向,进入期待已久的语体语法领域。她希望自己可以彻底改变断断续续的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进程,规划好固定的科研时间,每天都有稳定的输入与输出,与同行做更多的交流。同时,她也希望新兴的语体语法研究可以激发更多学生产生兴趣,和自己一起探索学术语篇、科普语篇和辩论语篇中的词汇特征与句法模式偏好。”

“新的一年要多看看天看看云,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多晒晒太阳出出汗,要保持身体的敏捷;多读读书做做梦,要有更丰富的心灵。新的一年,总会有新的向往与追求,但总要时时回望,不忘来路。生命的道路,才会有迹可循。”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毛林林副研究员这样认为。

作为一名年轻的传播学者,新闻传播学院杨晓冬副研究员一直以来关注健康传播,尤其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更加意识到了健康传播的重要性。她说:“2022年,我希望自己可以在当前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更加深入地探究传播之于公众健康的作用机制,把传播学的研究更扎实地和中国社会实情结合起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健康传播事业的研究成果切实应用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中。

新的一年,国际创新转化学院刘振副研究员希望能够继续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好革命的本钱;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继续做好‘兴趣+问题’双导向的工作,让快乐和满足融入工作和生活。他说:“未来不可知,但可知的是,我们可以主动地创造未来!”

经济学院林平教授希望能与项目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取得科研工作上的预期进展和丰硕成果;希望能够继续与优秀的山大学子交流分享经济学的乐趣和价值,共同探讨产业经济学和反垄断前沿科学问题;希望疫情尽快结束,能够顺利组织举办计划已久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在山大校园里迎接海内外竞争政策研究领域的新老朋友。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基础医学院齐鲁青年学者刘凤鸣希望尽快完成实验室建设,顺利开展科研工作。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创新和进展。同时作为一名新任的高校青年教师,他表示会积极向前辈们学习教学经验,希望能早日站上讲台,结合自身的经历体会,承担起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责任,为山大的发展贡献力量,做一名优秀的山大教师。

服务 · 语似春风柔 心如炉火热

每一项重大教学成果、每一项科学试验研究、每一次重大活动,都有机关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是他们的倾情付出让学校更有温度,处处充满温情。学校事业的发展势头也因他们的努力付出而更加迅猛。

两次印象深刻的校庆晚会(110周年、120周年)撰稿经历,让研究生院、研工部工作人员李啸闻由参与者成长为主要撰稿人,也让她深刻感受到,山大十年来变化很多,但山大‘国之大者’的觉悟与胸襟一直未变。2022年,她希望疫情尽快过去,山大校园更加“热闹”起来。愿校园里的春海棠有更多人来赏,夏玉兰有更多人来嗅,秋天的银杏果有更多人捡拾,冬天的雪地有更多人玩耍,也希望和自己的家人来山大每个校园打卡。

2022年是共青团建团100周年,校团委工作人员朱云龙希望与各位同仁一道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校青年,推动学校共青团事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他憧憬着校园的美育活动异彩纷呈,真正惠及到每一位同学;憧憬着志愿服务队伍遍及全国各地,共同发挥着山大力量;憧憬着青年群体一心向党、奋发图强,营造出进取向上校园氛围……”

山东大学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工作连续多年实现大幅增长,十余项千万级重大项目转化落地,亿元级转化项目实现零的突破。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人员孙海磊说:“我有幸见证了其跨越式发展,也为能够参与其中而骄傲。2022年,我希望学校进一步发挥‘一校三地’区位优势,全面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迈上一个新台阶、再创辉煌,自己能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当好科研服务的螺丝钉。”

时刻牵挂着学生如何顺利就业,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尉龙说:“新的一年,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早日战胜疫情,能够尽情地体会美好生活;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永葆鸿鹄之志,找到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

冬天已至,齐鲁医学院工作人员许文走在校园,看到凛冽的寒风中,路边的腊梅已经含苞,桃树、杏树也冒出小小的花蕾。最冷的时节,孕育着最初的希望。她说:“十八岁踏入校园,到现在已四十不惑,山大像母亲一样,包容地看着我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学习、工作、生活、成长。2022年,我希望能够顺应自然,崇实求新,把山大给我的包容和爱,传递给学生,爱身边的人,做好手中的事,热气腾腾地生活。”

图书馆不断完善图书电子化、代借、代还等多项“非接触式”读者服务工作。在RFID技术的支撑下,借助RFID智能书柜,开启了“送书上门 ”服务,实现24小时服务“不打烊”。图书馆工作人员刘莎说:“2022年,希望越来越多的读者能够走进RFID智能书柜,亲身体验科技与阅读的完美结合,让校园内的微型图书馆成为学习、生活的好帮手。我们也将继续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创新服务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不断推进智慧校园、书香校园建设,开启读者服务工作新征程。”

齐鲁医学院是革命先驱邓恩铭和组织胚胎学奠基人张汇泉教授的思想灵魂碰撞之地,是病理学奠基人侯宝璋先生与老舍先生一生金兰之谊的起源之所……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风景独特。齐鲁医学院工作人员房超说:“作为一名宣传人员,我每次经过百年史馆,每次看到阳光中折射着七彩的校友门,我都有将这种美好更广地传播出去的愿望。希望在2022年,能更好地将齐鲁医学传播地更远,也祝愿学院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新的辉煌。”

为做好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学院工作人员徐凌说:“2022年,我将严格要求自己,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努力工作、认真履责,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时刻牢记以考生为中心,努力为试点院校和全省自考考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晶体材料研究院新入职工作人员许志文说:“新的一年,疫情总会过去,社会终将进步。作为时代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希望在人海中保持纯真、踏浪而行。”

树蕙 · 鸿鹄凌云志 江山人才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辅导员与学生的每一次交谈、 每一次倾听、每一句提醒都化作同学们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激情四射的山大学子,怀揣梦想、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一名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荆悦深刻感受到,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于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她说:“新的一年,我将继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搭桥梁、增实效,将机关力量化为学工能量,用好‘金钥匙’破解学生成长发展的难题,为学校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作出贡献。”

2022年是微电子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张欣欣在山大的第11年,能与山大共同成长她感到既骄傲又自豪。新的一年,她希望自己能够牢记初心使命,继续做好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希望她的2018级‘芯’青年们无论考研、出国还是就业,都能得偿所愿、前程似锦,为创造中国‘芯’贡献青春力量。同时祝福母校和学院谋新局、续新篇,再谱强校兴国新华章。

半年的时间,没能实现和每个人都有一次交心的谈话,有些遗憾。历史文化学院专职辅导员李虎说:“2022年,希望自己能多多和同学们交流,努力成为学生们的领路人和陪伴者,也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珍惜时光,花时间去体会不一样,去铭记最难忘,自己乐意继续见证同学们愈发精彩的大学生活。”

2022年,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安永灵在山东大学的第十年了。在科研上,他想继续在绿色储能领域中做出一些原创性的工作,真正解决现有储能体系存在的问题。在生活上,他想有更多的时间,坚持锻炼,强健体魄,做到劳逸结合。

在2022年6月份顺利毕业,找到真心热爱和实现自我的工作,是药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晨的一个小目标。2020年,她最想完成的一个梦想是开发多功能创新型纳米制剂,真正应用于临床攻克癌症;最牵挂的是实验的进展是否顺利,文章的写作老师是否满意,投稿是否顺利,文章修回后是否能顺利接收。

现已大四的文学院本科生甘传昀不久便要离开母校了。他说:“在山大三年,我的大学之路不算精彩,但也弥足珍贵,得到了许多值得珍惜的友谊,认识了许多诲人不倦的老师。在建党百年、建校百廿之际,我选择了回到家乡,回到生我养我的八桂大地。我将用自己在山大所学,当好一名为人民服务的选调生,力争为家乡的发展作一份贡献。”

从山大保资辅导员的身份转变为研究生新生,一年的工作经历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研究生虞楠祥更加明白自己的方向与目标。新的一年,他希望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不负时光,继续用相机做时光的记录者,在青春年华活出最美好的样子。同时作为计算机学科的研究生,他希望自己能够在科研的舞台上全力以赴,去钻研、去挑战、去收获。

展望2022,艺术学院2018级本科生田思祺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有机会去领略世界,尽情挥洒本领,发掘自身,独立思考。平时在充实的学习工作中更加勤勉认真,及时总结感悟,于过程中慢慢真正认识自己,学会与自己和解,前行的步伐也愈发坚定。

在崭新的2022年,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生刘洪栋希望能够借助本科毕业设计这个机会,更加深入地跟老师学习一些实验与仿真模拟的技能和思维,争取实现身份从“主营考试学习”到“潜心科研创新”的初步转变,为后面的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希望所有即将毕业的同学们,无论深造还是工作,都能找到称心的归属。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阅读讨论是课上最有意思的事情。新的一年,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科生秦深希望阅读更多的专业书,积累知识,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在课堂上和大家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化学与化工学院本科生吴奇龙有一个小心愿:希望经过一年的实习打造过硬本领,成为一名合格的保资辅导员。他说:“我会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扎根岗位,恪守职业守则,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将‘人生导师’的职业追求与‘知心朋友’的育人手段相融,做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同路人、开路人。”    

在毕业之前,东北亚学院研究生姚寰宇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业上再取得一些小小的突破,在最后半年以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作为第一单位,留下更多优秀的学术作品。2022年,他希望在毕业之时,能够交出一份优质的毕业论文;毕业之后,能够带着山大人的荣光,顺利地去往下一站,继续书写新的山大故事。


【供稿单位:宣传部    作者:王莉莉    摄影:资料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万广远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