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日夜,无论冷暖,伴着牛奶山焕发生机的,不仅是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琐碎,更有泥土与火邂逅的热情。下午四点,沿着山中小路,我来到了建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顾佳敏(‘顾姐’)的工作室“三不斋”,一起走进建盏的前世今生。

工作室藏在闽江局的老仓库内,走进,顾姐正蹲在窑边添柴,火光在她脸上游移,倒比窗外来的日头更烈。架上的素胚排的齐整,桶里的釉色映着泥土的鲜艳。见我来,顾姐停下手中的活计,笑盈盈地聊起建盏的潮起潮落:从烧制技艺的传统坚守到创新突破,也坦言传承路上的挑战。“现在年轻人不爱学这个。守着窑口,一天到晚跟火、土打交道,很难坚持下来。”柴窑的成本压得人喘不过气,机器批量生产的仿品充斥市场,真正愿意沉下心来练拉坯、调釉、看火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她笑了笑,便用彩绘颜料在柴窑口写下“十一开窑大吉”六个大字,还打趣道:“柴窑的脾气难以捉摸,一发起火来,出品的质量就难办了……”她指了指旁边的残次品,变形的变形,褪色的褪色,甚至还有底座掉落的,“这些都是柴窑发怒的‘杰作’,由于它的情绪不稳定,只有三成成品,一成精品。”透着不易,顾姐却笑得豁达,“现在很辛苦很困难,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会好的,希望真的到了那一天,我还依旧坚持着我的‘三不斋’吧……”
天光把工作室的木窗棂拓在青灰色的坯土上,像谁用指尖漫不经心地勾了几道淡墨。挥手告别,下山,柴窑的烟还在飘,和天上的云慢慢叠在一起。忽然觉得,所谓匠心,或许就是肯把日子磨得像这晴天一样,通透,且有耐心——等一场火,等一层釉,等时光在粗陶上,慢慢洇出温柔的光。我也盼着,下次开窑,满是 “大吉” 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