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9月1日,基础医学院遗传学系青年教师李培山的最新研究成果“Dual roles of neutrophils in metastatic colonization are governed by the host NK cell status”(“自然杀伤细胞的状态决定中性粒细胞在肿瘤转移中的角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线发表。该文章为李培山在美国杰克逊实验室(The Jackson Laboratory)作为博士后访学期间完成,李培山与博士后Ming Lu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美国杰克逊实验室Guangwen Ren教授为通讯作者。
免疫细胞在肿瘤发生和转移中发挥重要功能,基于肿瘤免疫的研究催生了诸如免疫疗法等新的肿瘤治疗策略。中性粒细胞在实体肿瘤转移中的功能一直存在争议,促转移和抗转移作用都有报道。在这项研究中,利用小鼠的乳腺癌模型,作者发现中性粒细胞的转移调节作用是由宿主的NK细胞活性状态决定的,从而对上述研究争议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在NK细胞缺陷小鼠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扩增的中性粒细胞对肺部乳腺肿瘤细胞的转移定植具有抑制作用。相反,在具有NK细胞完整功能的小鼠中,在相同的肿瘤模型下中性粒细胞促进转移性定植。机制上,虽然比NK细胞的杀伤能力弱,但中性粒细胞单独具有杀肿瘤细胞的作用,表现为抑制肿瘤生长的活性。当中性粒细胞和NK细胞同时存在时,中性粒细胞保留自身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但同时抑制活性更强的NK细胞的杀肿瘤能力,因此总体上中性粒细胞表现出了促肿瘤生长的活性。有意思的是,中性粒细胞对肿瘤细胞和NK细胞的调节作用均由活性氧(ROS)介导。总而言之,NK细胞的活性状态定着中性粒细胞的肿瘤调节作用的方向。
在临床上,G-CSF广泛用于提高化疗后肿瘤病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这项研究提示在应用G-CSF时要全面考虑病人的免疫细胞特别是NK细胞的活性状态。同时这项工作揭示利用不同的小鼠品系,相同肿瘤模型也可能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在选择动物模型研究肿瘤时,要充分考虑遗传背景和免疫细胞活性的差异。
李培山为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龚瑶琴教授团队的骨干成员,于2017年7月通过“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进入美国杰克逊实验室Gary Ren研究组从事免疫细胞在肿瘤转移中的功能的研究。已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Diabetes等杂志发表多篇第一作者研究论文。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125-0#Sec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