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孙金鹏教授在GPCR研究中取得进展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09日 17:09 点击次数:

  [本站讯]9月8日,山东大学医学院的孙金鹏课题组、于晓课题组以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王江云课题组联合攻关,应用最新的非天然氨基酸编码技术,揭示了G蛋白偶联受体重要的信号转导机制,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药物研究的重要靶点,超过30%的临床处方药是直接作用在GPCR上的,关于GPCR的研究一直引领药物学的发展。虽然GPCR相关的研究已经获得了10次诺贝尔奖,包括20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但GPCR的研究一直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少数几个G蛋白和Arrestin如何识别800个GPCR的信号并产生各种各样的细胞功能。课题组应用最新的非天然氨基酸编码和19FNMR技术,提出了受体信号转导的笛子模型:受体的磷酸化编码产生的花样指导Arrestin的信号时,就像手指按在笛子的孔上,不同的磷酸化组合可以带来不同的手指组合,从而形成特异的音符指导Arrestin的多样性功能。一种1-4-6-7的音符可以激活Clathrin, 从而介导受体内吞。而另一种1-5音符可以激活SRC, 促进细胞的迁移等。考虑到10个磷酸化位点的组合可以带来超过1000种变化(210-1=1023),因此受体C末端不同的磷酸化花样就可以引起超过1000种Arrestin的特异性构型。受体在理论上可以通过Arrestin启动超过1000种信号途径,从而部分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GPCR领域的科学难题。
  山东大学医学院生理系学生杨帆为该文第一作者,山东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刘川为第三作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王江云教授和山东大学医学院孙金鹏教授为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孙金鹏教授为文章最后作者。所有工作均在国内完成。
\

【供稿单位:医学院    作者:何东方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晓燕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