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公共卫生学院王箐研究员团队在环境健康效应的综合评估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10.754,中科院 1区)、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IF=10.696,中科院 1区)和Environmental pollution(IF=9.998,JCR 1区)。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研究生宗靖茹和王玲丽为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王箐研究员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
空气污染对精神健康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第一篇文章在已有估计空气污染浓度健康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空气污染的变异程度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探讨空气质量多个维度对健康的综合影响。研究使用基于时间序列的阴性对照暴露法解决了遗漏变量引发的内生性问题,估计了空气污染变异程度和睡眠质量的因果关联,结果表明空气污染浓度的变异程度是睡眠质量的一个风险因素。其中,入睡时间、睡眠持续时间和睡眠效率更易受到空气污染变异程度的影响。本研究将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从平均浓度这一维度拓展到变异程度的影响,有助于厘清空气污染影响健康的路径,提出更合理的干预策略。
第二篇文章以健康城市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分析了环境暴露维度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健康维度的相互作用和综合影响。本研究借鉴了管理学多准则决策方法,纳入技术进步,重构了健康城市指标维度。在此基础上,综合多个利益相关者视角评估老年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各个维度的相互影响,识别健康城市推进的驱动力,评估老年人在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获益程度。研究特别对比了疫情前后老龄健康城市的建设进展和驱动力。研究发现我国老龄健康城市建设存在显著的不均衡。这与当前健康城市过多依赖社会经济以带动健康改善密切相关。这样的发展模式与业界和公众的诉求存在偏离。特别是疫情后,业界和公众更期待以满足健康需求、提升健康人力资本为驱动的健康城市发展模式。本研究揭示了老龄健康城市建设的痛点和驱动力,梳理了健康城市发展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引导健康城市建设方向,发挥其抓手作用,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
第三篇文章从多维度相互影响的分析,延伸到了多指标间有向网络结构的分析。本研究以IPCC脆弱性框架为指导,解析了温度暴露、空气污染暴露各个指标与社会经济、健康指标相互作用的有向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评估民众的健康脆弱性程度。空气污染和温度暴露分别是对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热相关健康脆弱性贡献率最大的指标。中国的热相关健康脆弱性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平衡。北方地区的热点城市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和山东、河南两省;南方地区热点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尽管暴露是造成健康脆弱性问题的主要原因,但适应能力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因此,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温度变化的两项主要政策,应以综合方式实施。同时,在存在空间聚集性的情况下,应加强区域间合作。该研究落脚到指标层面,有利于更细致的描述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对其综合影响有一个更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有向网络结构的分析能够识别影响路径和机制,进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策略。根据脆弱性评估结果,本研究识别了热点城市、优先发展指标,以及潜在的适应性策略,为政府实施干预措施以及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了政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