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近日,空间科学攀登团队电离层-磁层耦合课题组在亚极光区极化流的电离层-热层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成果分别以“Explaining Ionospheric Ion Upflow in the Subauroral Polarization Streams(解释亚极光区极化流内的离子上行)”与“Impacts of Subauroral Polarization Streams on Storm-Enhanced Density Plume and Consequently on Polar Tongue of Ionization(亚极光区极化流对暴时密度增强与舌状电离结构的影响)”为题,在Remote Sensing(李书翰等,2022,RS,JCR分区1区)与Earth and Space Science(李书翰等,2023,ESS,JCR分区2区)。课题组博士后李书翰为第一作者,刘晶教授为通讯作者。
亚极光区极化流(SAPS)是亚极光区电离层下午至夜侧的西向高速等离子体流,速度可高达几千米每秒。高速的SAPS能与背景大气发生摩擦加热和拖拽加速,进而引起电离层-热层显著响应,并通过调制场向电流或扰动发电机电场反馈磁层。因此,SAPS是联系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科学意义,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碍于SAPS形态的多样性和产生机制的复杂性,且受以往观测限制,关于SAPS的电离层-热层效应尚未形成清晰的物理图像,欠缺深入的机理讨论。
图1.北半球SAPS增强的(a)西风与(b)经向风与倾斜磁力线作用,引起离子垂直方向运动的示意图
研究聚焦SAPS的电离层-热层效应,利用三维电离层-热层电动力学耦合理论模型和多种观测数据,全面分析SAPS与局地离子上行、局地附近暴时密度增强(SED)和舌状电离结构(TOI)的关系。研究首次指出SAPS区域附近的离子上行是由其增强的风场输运和双极扩散共同导致,且两者的贡献相当。SAPS通过改变风场引起局地离子垂直方向运动是由于SAPS增强的水平风拖曳等离子体,在中高纬倾斜磁力线的作用下,使等离子体输运产生垂直分量(如图1所示)。因此,SAPS通过调控中性风引起离子上行具有经度依赖。该结果很好地解释了以往观测中SAPS区域出现的离子下行现象,且更新了SAPS在局地仅通过双极扩散驱动离子上行的传统认识。
图2. SAPS引起的北半球TEC变化。橙色等高线表示SAPS的位置,品红色线为不考虑SAPS作用时SED与TOI位置,绿色线为考虑SAPS作用时SED与TOI位置
研究还发现SAPS可以影响高纬SED和TOI的强度和分布。使喉区附近的SED向西移动,由于喉区电子密度是TOI的源,因此TOI也发生向西移动且强度减弱(如图2所示)。对理论模型的项分析显示,SAPS调制SED和TOI是通过改变光化学和输运过程的共同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SAPS对局地物理化学过程的影响,并最终导致大尺度电离层结构的变化。
近年来,空间科学攀登团队电离层-磁层耦合课题组积极参与子午工程等国家重大任务,聚焦极区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及其空间天气效应等科学前沿,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在Science、Nature Physics、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GRL、JGR、RS、ESS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篇被选为Science、Nature和JGR的研究亮点或封面,并受邀撰写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专著2章等。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子午工程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
1.Explaining Ionospheric Ion Upflow in the Subauroral Polarization Streams
2.Impacts of Subauroral Polarization Streams on Storm-Enhanced Density Plume and Consequently on Polar Tongue of Io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