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闻网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纵横 > 正文

山东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收官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2日 09:34 点击次数:

[本站讯]为全面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十周年之际,人文社科研究院牵头组织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两创’讲话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第二个结合”等议题开展研讨。讲座邀请了10位校内专家学者在中心校区文学生活馆开讲。

第一讲:生生美学的提出及其内涵

主讲人:曾繁仁

曾繁仁教授首先从“生生美学”提出的背景切入,指出“生生美学”是新时代产生的美学形态,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等文化思想后产生的美学形态。生生美学的提出是为了回应“欧洲中心论”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桎梏,坚定中国学者研究与言说中国美学和中国生态美学的信心与勇气。生生美学是一种跳脱出英美分析哲学和环境美学,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的生态美学体系。曾繁仁教授全面详细地介绍了“生生美学”的酝酿过程、基本内涵、产生、文化特点及艺术呈现等,让大家对“生生美学”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

第二讲: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连续及其文化基因

主讲人:方辉

方辉教授指出考古实证了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及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华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是史学界共识。中华文明最核心的文化基因是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文化认同,其表现形式就是礼乐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以礼乐文明为基础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相结合。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实际上是多种文明互相补充,逐渐相融并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并且文明的连续性是以创新性为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丰富其现代价值意蕴,实现内在魂脉的延续和传承,必须向历史寻根,向现实逼近,向世界开放,向未来探求。

第三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主讲人:杨朝明

杨朝明教授提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头就在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是由中国文化的特性所决定的,在未来的世界经济重建中。他表示,中华文化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

第四讲:儒家思想的社会科学化与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主讲人:王学典

王学典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根本上具有契合点。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一个有着强烈思想担当的思想流派,其核心要义与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以民为本,崇尚仁爱,提倡道德等理念不谋而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典范完善的社会发展理论,而在中华优秀文化的框架内,只有儒家思想作为另一种完备成熟的社会发展理论能与其契合。王学典教授认为,中国的儒学复兴就好比西方的文艺复兴,我们要创造属于我们自己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新文化形态。

第五讲:中华文明三大认知体系的建构、发展及其启示

主讲人:郑杰文

郑杰文教授谈到,中华文明认知体系,从“关系”角度而言,可以分为三大板块:探索自然奥秘及为人所用的天人之学、研究人际关系以维系社会运行的人人之学以及揭示生死关系的生往之学。郑杰文教授梳理了中国古代的科学发明,介绍了李约瑟之问的由来,提出了“科技生态”理论来讨论古科技发展衰微的原因。在进行创新性研究时,郑杰文教授提出要做到“新材料、新主题、新角度”,要做到“三新”,要敏悟。

第六讲:中国共产党人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建设方略

主讲人:谭好哲

谭好哲教授从三个转变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建设方略,并以“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构成内容”作为总结,强调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历史意义、文化实践意义;深刻把握从文化遗产的“民族形式”论、“批判继承”论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论在文化发展通变关系上所实现的重要历史转型;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我们要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第七讲:学习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

主讲人:徐国亮

徐国亮教授认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理论上是彰显中国特色的需要,实践上是巩固群众基础的需要,要创造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强调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根基,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渊源,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凝聚价值共识的思想原点,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伦理精神标识。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第八讲:《四库全书》纂修对当代文化战略有什么启发

主讲人:杜泽逊

杜泽逊教授首先从《四库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谈起,通过列举各朝各代的书籍并阐释“书同文”“考据学”“音韵学”,向大家讲述了为什么要修《四库全书》这样一部大书。接着,杜泽逊教授详细解读了《四库全书》是怎样纂修的,并谈到了《四库全书》修书过程中几个重要人物、《四库全书》的命运及历史评价。杜泽逊教授特别强调,“只有文化上一体,才有文化上的认同,只有文化上的认同,才有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我们应当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四库全书》。”

第九讲:中华文明与中国古典学及其现代重建

主讲人:江林昌

江林昌教授首先从考古材料的丰富性、学科发展的成熟性、综合国力的先进性、世界变革的创新性、观点立场的民族性这五个重要条件,阐述了中国古典学迎来了黄金时代。江林昌教授提出,要阐释中国古典学的内涵特色,首先要了解东西方文明起源背景的异同。江林昌教授介绍了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绵延性与中国古典学的完整体系、“两个相结合”与中国古典学的现代重建,希望青年学者做真正让中国古典学走向世界的实践者。

第十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主讲人:何中华

何中华教授首先从中国共产党实现的三个“结合”、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内涵和中国社会本身的历史际遇两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的必然性”,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满足民族解放和东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需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遇的两个维度:时代性与民族性。讲座最后,何中华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与儒家的“践履”、马克思主义的人和自然的“互化”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大同社会”愿景与“共产主义”理想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学理依据。

立足学术前沿,弘扬中华文明。为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推进“学术兴校”“文化引领”战略,厚植齐鲁文化沃土、发挥文史见长优势,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组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旨在大力弘扬中华文明,扩大中华文化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和国际话语权,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探路者和先行者,在解读中国道路和弘扬中国精神上作出山大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十讲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约1200人现场聆听讲座,线上近3000人参加讲座,10余位同学通过“山大日记”等平台结合所听讲座畅谈体会、抒发感悟,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此次“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引起媒体平台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网、大众日报客户端、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少儿频道,闪电新闻、山东教育电视台、速豹新闻网、新黄河客户端、新浪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推出系列讲座的采访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下一步,人文社科研究院将对十期讲座的视频及文稿做整理编校,以视频传播和专辑出版的方式进一步扩大讲座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同时,在总结此次系列讲座经验基础上,人文社科研究院已经启动谋划系列讲座的第二季,希望持续推出山东大学学者的学术思想,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端学术品牌活动。


【供稿单位:人文社科研究院 宣传部    作者:胡玉翠    摄影:蒋晓涵 陈奕翾 裴一凡 李明宇 白语宸 裴银璐 乔亦杨 张婧钰 李金颖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